
粤语是不是古代的官话?有何依据?
没有哪个朝代的官话是粤语。现在的粤语也是属于慢慢演化来的。唐宋时期粤语最接近官话,但不能说那时候的官话是粤语。
古代的官话,很长一个时期,从周王朝开始,到北宋,全是以洛阳话为基础(十三朝古都不是白叫的),期间在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之后,加入过一些南方基因。北宋时期还加了一些开封话,但是开封和洛阳也不远,主要还是洛阳话。
元朝是蒙古语和大都(现在的北,京)语。
明朝时期慢慢发展为以南京话为官话,之后明朝迁都,后来慢慢出现了北,京官话。清朝中后期,北,京官话成为标准,民国时期最终以此为基础定下来普通话。
说古代官话是粤语,那实际上是片面的概括。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就是洛阳话),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但并不是说古代官话就是粤语。
唐宋时期的粤语,最接近官话。之前随着中原人不断南下,粤语在逐渐接近雅言(洛阳话)。之后是因为朝代更迭,官话也变了,就出现了更多的差距。
是古代百越之一南越部落的官话。
- 西汉《南州物志》中关于百越的记载称其为“贼“:我朝番禺,去国都万里,境辖群蛮,此蛮贼北据五岭,南抵大海,地方数千里,贼有数种,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魏书》形容越佬族“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
唐代刘禹锡 :“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
《六祖坛经》慧能法师自述语音不正,六祖弘忍祖言:‘汝是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南蛮鴃舌且休题。
没有哪个朝代的官话是粤语。现在的粤语也是属于慢慢演化来的。唐宋时期粤语最接近官话,但不能说那时候的官话是粤语。
古代的官话,很长一个时期,从周王朝开始,到北宋,全是以洛阳话为基础(十三朝古都不是白叫的),期间在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之后,加入过一些南方基因。北宋时期还加了一些开封话,但是开封和洛阳也不远,主要还是洛阳话。
元朝是蒙古语和大都(现在的北,京)语。
明朝时期慢慢发展为以南京话为官话,之后明朝迁都,后来慢慢出现了北,京官话。清朝中后期,北,京官话成为标准,民国时期最终以此为基础定下来普通话。
说古代官话是粤语,那实际上是片面的概括。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就是洛阳话),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但并不是说古代官话就是粤语。
唐宋时期的粤语,最接近官话。之前随着中原人不断南下,粤语在逐渐接近雅言(洛阳话)。之后是因为朝代更迭,官话也变了,就出现了更多的差距。
不是,粤语本身受百越语言的影响,并不少于北方话受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粤语是几大方言中,底层词中非古汉语来源比较多的。北方话中的游牧民族词语,比如北京话中的满蒙词汇,大多是某些汉语中难以用简单词语形容的词汇,比如哈喇,比如咋呼一类的。这些词语,大概就跟今天巧克力、沙发是一个性质。
但是对比粤语中的词汇,都是一种语言在最原始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发明的,比如“老豆”这个称呼的方法,明显和古汉语中父亲的叫法不一样。而官话中常用的“爸爸”,是从“父”字古音发展来的。再比如也有“鸡公”这种和其余方言用法不同,但是和南方少数民族用法相似的词语。
另外粤语中也有很多无法找不到对应汉字的词,就是那些口字边的字,有些还能找到古字是哪个,但是大部分都很难考证了,这说明粤语在长年的发展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不同于古汉语的助词。普通话中虽然也有这样的词语,比如“是”、“的”,但是比例比起粤语还是小很多。
其余的关于语音的问题,讨论过很多次了,粤语比官话更好的保存了入声和韵母,官话对韵母的保存时比较差的,但是南方方言声母的保存不如官话。所以出现了一些粤语(以及吴语、闽南语等等南方方言)读诗词更押韵的情况,但是在切韵的时候并不比官话更贴切。
所以,要么大家和和气气的说,各大方言都是古汉语的分支,各自保存了古汉语的一部分特征。要么你要硬说粤语是正宗的话,那么我的结论就是除了粤语以外各大方言都是古汉语的分支,而粤语有大量的百越语的底层词语,说明粤语的根源不是纯粹古汉语,而是古汉语与百越语杂交而来。
综上诉说,粤语不是古代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