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喜欢戏曲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
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传承戏曲艺术,陶冶情操。昆曲的咿咿呀呀,属吴侬软语系,有江南历史的人文在其中,柔雅风情。
秦曲有着黄天厚土陕西人的粗旷豪放,京剧字正腔圆有北方民族的大气,典雅。豫剧有中原人民的安逸嘻乐。
国粹文化,年轻人喜欢是好事,可以点赞,戏曲是民族艺术,源远流长,表演服装精美,唱腔多样,人物形象塑造丰满,是中华民族瑰宝,年轻人喜欢戏曲要好过喜欢打游戏,游戏害人,但老祖宗留下来的戏曲是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
几句话简单回答你,就是去体验“慢,慢的行为艺术”而非快捷的走场,体验“过程”而不是结局,体验“演”而不是剧情,体验“与角色疏离的角色诠释”而非迷于戏中角色的装扮,体验“与剧情疏离的写意”而非情节的现实重现……
喜欢就是喜欢,因喜欢源于发现
传统服饰之精美,行云流水的展演
李杜的唱词,一颦一笑的婉转
仰头呐喊入云间,怎不惹人恋
徜徉舞台之间,洞开了心灵慧眼
先辈精华尽浏览,忠孝礼仪学不完
西洋摇滚战老腔,武生耸立街舞前
中华戏曲不一般,怎不让人念
我不能厚着脸皮说自己是年轻人了,但是从小就喜欢戏曲,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有资格回答哈!
我是属于那种天生就喜欢戏曲的,其实也不是只是戏曲,歌曲也一样,只要听见有人唱,不管是哪里传来的,连邻居老太太初一十五念经,我都能兴致勃勃地听上半天。
我家乡每年都有庙会,唱大戏那种,据说我小时候只要看见卖包子的来扎棚,就会兴冲冲地跑回家,大声报告:“包子台子来了!”其实是把包子棚子和唱戏的台子混为一谈了,反正唱戏之前,卖包子的商贩肯定会来。
唱大戏会唱上三天四夜,我是跟着大人搬个板凳,一场不落,从第一场看到最后一场。最后一场往往都没多少人看了,商贩也都几乎走光了,唱戏的都没多少兴致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坚持看到谢幕。这样也不是没好处,有一年看到最后,我愣是在满地甘蔗皮包装纸的戏场上捡到了好几块钱。
也有危险,有次戏台下观众们不知怎地起了哄,人群突然开始往戏台挤动,我在人群中差点被挤下来。真要挤下来,那后果不堪设想,我吓得哇哇大哭,最后被一群叔叔伯伯们叫着:“谁家的小孩儿?快送出去!”就是这些好心人像接力一样,把我举在头顶上传出了人群。大我10来岁的姐姐挤出人群找到我时,已经吓得面无人色。
上学参加比赛,别人唱歌我唱戏,至今都不明白我哪来的勇气,扯着嗓子吼了一通,居然得了张奖状,一直怀疑是老师给我开的后门。就是从那以后,反而把对戏曲的喜爱转到了地下,更喜欢唱歌。但惭愧的是,我至今连简谱都学不会。
喜欢戏曲,老实说让我一直在同学们中间显得有些另类。毕业后上了班,我这个爱好仍然显得另类。
同事们就和当初的同学们差不多,一听说我居然喜欢听戏,都戏谑地叫我“老古董”,因为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戏曲这类拖腔拿调咿咿呀呀的唱法和繁琐的表演形式,一般都是上年纪的人才会喜欢的。
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或辅导班,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过度教育吗?
我会遵从孩子的意愿,他不喜欢参加兴趣班和辅导班,我就没有给他报班。他喜欢玩乐高积木,旅游,参观博物馆。我会给他买乐高积木,一年四季去不同的地方旅游,欣赏不同的风景,参观博物馆增长知识。今年圣诞节忚要去雪山滑雪,我们全家一起去雪山玩了几天,孩子特别的开心。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不要勉强忚干不愿意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