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颈枕的使用方法?
使用古代颈枕的方法很简单:将颈枕放在枕头上,将头部放在颈枕上,然后把颈枕放在枕头上,让头部和身体紧贴在颈枕上。
另外,古代颈枕还可以用来支撑头部,当你坐着看书或者电脑的时候可以把颈枕放在头部的后面,以保护你的脖子和颈椎。
长时间工作学习的人,如何保养好颈椎?
长期工作学习的人,特别是需要长时间保持坐姿和低头的人,颈椎、腰椎都容易发生问题。从身边的例子看,颈椎腰椎病发病的年龄正在日益低龄化,发病率也相比前些年有明显增加。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就是阅读方式的改变。过去人们要读书、要学习,主要是通过纸质的书本。书本的好处就是可以拿着读,或者边走边读,这样脑袋增加知识了,身体也相应增加了运动量。不比现在人,阅读大多选择电子媒介,例如电脑、手机等等,阅读起来受供电、体积等因素影响,就会限制人的运动性。另外,古代人读书的时候,喜欢摇头晃脑的,这个动作在现代人看来傻乎乎的,但其实是非常有益的。这种运动就让颈椎得到了很好的活动和锻炼,保持了血气畅通。第二,阅读量增加。现在传媒发达了,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些海量的信息有益无益暂且不说,但势必增加了低头观看阅读媒介的时间。第三,现在人体质的变化。过去的读书人讲求“六艺”,倡导身心的全面发展。但现在的教育只强调智育,很少刻意强调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就很容易培养一批知识渊博、能力欠缺、四体不勤的智能人类。虽然现在的医疗保健水平很高,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的体能、体质、抵抗力等,明显差于我们的祖辈和父辈。
从这个层面讲,现在人注重的不应该单单是颈椎和腰椎的健康,更应该从身体整体健康的角度,高度重视自己的生命质量。
首先,要正确处理学习、***和保健的关系。有的人沉迷于游戏,有的人沉迷于网络,有的人沉迷于阅读那些低质量的网络小说……当然,也有更多的人是出于工作、事业的需要,不得不长时间保持坐姿、低头的状态。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种丧失了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原则的“奉献”或者沉迷,都是对健康、对生命的极度不负责任。一个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一个会保健的人才懂得***。让身体健康起来,不已健康为代价获取某种利益或者乐趣,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工作的基本法则。须知,没有了健康,没有了生命,所有的***、享受、学习、工作等等,就丧失了基本的载体和意义。对健康的不负责,其实就是对家人、对社会乃至对自己的不负责。
其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中医治病讲求对症下药,锻炼也是如此,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科学选择锻炼方式。例如年纪偏大、体制稍弱的人,就不要选择激烈的、对抗性的运动;有过敏特征的人,就尽量少去从事户外活动;夜晚容易失眠的人,就尽量不要把锻炼时间选择在傍晚等等。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一些健康的、安全的,能够令身心愉悦的运动。身体保健也要注意预防为主,不管有没有发生颈椎、腰椎方面的问题,但个人比较推荐国家总局编排的易筋经,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适中,动作设计科学,不容易发生偏差和危险。非常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联系。我自己就是易筋经的学习者,感觉这个锻炼方式对于调整颈椎、腰椎效果很好。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喜欢或者适合的动作,持之以恒,就会收好很好的效果。
最后,就是要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有的人总是喊忙,总是喊累。但静心一想或者冷眼旁观,就发现他忙忙碌碌的,其实不过是无事忙或者没事找事,那些让他的日程表排的满满的东西,有半数以上是毫无价值。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并没有占据生命的主要,相反却被一些本来没有必要的项目耗费着时间、健康和人生。一个人,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生命,就必须懂得取舍、敢于取舍,坚决剔除生活中一切累赘、多余、无益的内容,让生活简单起来。真正做到简单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生活其实很充盈,也很多彩。你不累了,反而会学习进步,事业有成,健康有保。
最后,祝长期以来关注我,支持我的广大朋友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古代人读书的时候,都会摇着头读书或背书,这样做有什么作用?这个动作怎么不延续了?
记得有一位当今的大V说过:中国三千年的文字历史上,实际上没有产生过真正的论述文章,当然,这是按现代的标准得出的判断,该标准萌芽于古希腊,确立于文艺复兴,现今成为国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普遍沟通原则,具体的讲就是以清晰的概念、公认的前提(这一条如不满足则优先解决)以及严密的逻辑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反驳对手的结论。反观中国历史上,几乎99.99%的文章都是在竭力渲染一种感***彩,或吟花颂月、或才子佳人、或怀古讽今、或气势磅礴、或尖酸刻薄。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就不说了,就算古文中论说文的范例,比如贾谊的《过秦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皆不脱此窠臼。一旦文章的朗读者受其情绪色彩的感染,则难免会头部四肢会随着情绪的起伏跟着摇晃起来。现代社会,人们只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去阅读这类文章,当然这种摇头晃脑读书的情景见得就少了
古人读书常摇头晃脑,这样做可以用节奏的方式帮助记忆。古代诗词大多都是可以用来唱的(如南唐后主李煜由于他写的词被传唱,最终被赵光义发现而掉脑袋),古诗词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音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和李煜的《虞美人》,《无言独上西楼》,《四十年来家国》,李清照的《月满西楼》等等,现在都被谱上曲子传唱唱。古人诵读时摇头晃脑、很有节奏感。用肢体的摆动配合自己的诵读习惯,有利于断句和背诵记忆。现在人如果背古诗词也可以摇头恍脑,但是别人看见了可能会笑话,不过确实有助于背诵,但是背现在的散文或者现代诗就没用,因为现代散文和现代诗歌韵律感不强,没法用摇头来表现节奏。因此现在读书摇头的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