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代的戏剧大多又唱又跳的?
这要从戏剧起源和发展来说。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据《诗经·陈风·宛丘》所述,原始社会,人民通过歌舞来交流感情、重现劳作情景、传递对大自然的敬畏,正是这些原始歌舞孕育了中国戏剧。
隋唐时期,歌舞戏盛行,戏剧观演呈现市民化趋势。隋唐时期,戏剧演出场所主要有宫廷戏场和寺庙戏场两种,宫廷内参军戏盛行,有《代面》、《钵体》、《踏谣娘》等,参军戏和古优表演联系密切,是固定的演出形式,演出的情节性有了很***展,歌舞戏和参军戏的出现是中国戏剧形成的主要标志。
之后是南戏和北曲杂剧的出现,南宋时期南戏的剧本多由书会写作,较宋代以前的参军戏和歌舞戏在剧目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同时戏剧脚色也完善起来。
宋代,演出有了固定的时间和相对集中的观剧场所,对演出艺人的技艺要求也逐渐提高,杂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融合了各种技艺。
金代出现北曲杂剧,到元代进入全盛时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元杂剧”。随后,到了明代,***、家乐盛行,据台湾学者王安祈整理记载:“高台戏棚之上,以通俗热闹、缤纷火炙的剧目为主,目的是要能直接动人,以期老少咸宜,并配合休闲节日热烈欢腾的气氛。画阁雕梁,小庭深院之中,则以文人才子的情事为主,细腻委婉、典雅精致为其特色。”
戏剧种类相当繁盛,有热闹也有清幽,有动也有静,用又唱又跳来形容其实过于片面。
谢邀。这个问题说起来既简单又复杂,这是因为戏剧最初的功用是为了娱神,而不是为了娱人的。说白了,之所以会有戏剧的诞生,大都因为人类对上天或者说神的崇拜,这种崇拜迫使人类创造了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戏剧形式,从而使人类达到敬奉神灵的目的,而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娱神的功能虽被削减,但人类的最初审美基因已经定型,所以也就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艺术形式!
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唐代诗人是怎样“一唱一和”的?
文人游宴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游宴,也要以诗唱酬,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大都是与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台阁诗人酬唱应答、在体式技巧上竞异求新之作,这些诗的内容并不充实,艺术性也不强,却对贞元末年的诗坛风尚颇有影响。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府”。世人常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白两人之间的友谊之真切深厚,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谢邀。
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唐代诗人是怎样“一唱一和”的?
白居易(772年-846年),刘禹锡(772~842年),元稹(779年—831年)。从这三个人的生卒年来看,元稹小“刘白”七岁,却早十多年去世。但是三位中唐大诗人的青、中年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中唐诗坛顶峰人物,三位风流才子惺惺相惜,互为好友,诗文来往和唱和非常频繁。
这其中,有诗文才华的暗自较劲,但更多地是朋友之间的关切。
诗文太多,我们选几首经典的来看。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经典唱和
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男女同唱的歌手有谁?
王杰赵学而谁明浪子心,王杰王韵婵祈祷,张洪量莫文蔚广岛之恋,周杰伦和温岚屋顶,祝我生日快乐!
王力宏卢巧音好心分手,任贤齐和杨千嬅花好月圆夜,林俊杰和蔡卓妍小酒窝,飞轮海和hebe只对你有感觉~
李玉刚 男女声同唱《新贵妃醉酒》
李玉刚,1***8年7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中国内地男歌手、艺术家,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他的表演方式融合了中国民族艺术、将传统戏曲和歌剧等艺术元素结合为一体。
2006年参加央视《星光大道》并获年度季军。
2007年12月21日,参加“爱·和平--中日杰出青年艺术家***联魅之夜”,演唱了《新贵妃醉酒》
古代历史上的男人会跳舞吗?为什么?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爱好跳舞的民族男人很多,只是汉族男人不算。
汉族男人不爱跳舞其实也是***象,比如广场舞就有很多老年汉族男人。是***喝了酒之后不爱跳舞——这与喝了酒就跳舞的蒙古族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相比,差距有点大是真的。其实别说男的,***女的酒后跳舞的人也不多。
主要原因难道是汉族精力都在喝酒?忘了跳舞?
由于各种电视剧的影响,古代男人都被后世脸谱化了,要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么呼朋唤友纨绔子弟,或者阴险狡诈老奸巨滑。但无论哪一种男人,似乎都和跳舞扯不上关系,他们只会欣赏红颜知己或者青楼名伎的歌舞。
其实,这还真是个误区。从宋朝之后,礼教逐渐完善,各种条条框框越来越多,人们的思维被禁锢,歌舞被认为是轻浮享乐,古代男人才不跳舞了,在此之前跳得很欢快奔放,都跳成了风尚。
(古代祭祀舞)
先秦时期,舞蹈不只是一种艺术的种类,更是祭祀的仪式,每逢佳节祭拜祖先和天地神灵,或者求雨谢神等等,必然“舞之蹈之”,用最直接的身体语言,向祖先和神灵奉上虔诚之心,祈祷来年丰收、家宅安宁。
什么场合唱什么歌,跳什么舞,都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周礼·春官》的记载,祭祀天神时“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大地时“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祭山川时“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祀四望时“奏姑洗、歌南吕,舞《九韶》。”
谁去跳这些舞呢?有身份的男人们。
最初的舞步叫做“禹步”,也叫“巫步”,是一种模仿大禹治水的舞蹈,一开始是大巫或巫女们跳,后来各家家主也参与进去。家主当然是男的,女性除非是巫女,否则没资格跳这种舞,只能在一旁观看。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祭舞跳得好不好,关系到这一家来年的收入和平安,所以非常神圣。
会,而且男艺人擅长舞蹈者有很多。因为古代歌姬和艺人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女子粉墨登场在早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京剧四大名旦都是男子。这也导致古代很多男人都会舞蹈,主要是体现舞蹈中的刚强和力度之美。这里简单介绍一个比较冷门的。
安禄山擅长跳胡旋舞。胡旋舞是由西域传来的[_a***_]。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游牧民族。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
《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胡旋女所穿为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旧唐书·安禄山传》云:“(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这里一方面是安禄山为了取悦唐玄宗,另一方面是因为安禄山是胡人。严格说应该是昭武九姓之后的粟特人,所以他很擅长这种西域流传来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