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芭蕾舞和古典舞哪个跟个适合女子修炼气质?
芭蕾舞更适合女子修炼气质。
芭蕾舞作为舞蹈中最高级的舞蹈,同时还是难度系数最大的。想要学芭蕾舞,不仅需要身体有着很好的柔韧度,同时也需要脚背很有力量以及有耐心。许多家长都会让孩子从小学习芭蕾舞,芭蕾舞是最有气质的舞蹈。
为什么说赵飞燕是我国古代的舞蹈艺术家?
因为赵飞燕的确堪称舞蹈艺术领域的王者,舞蹈不但是她看家吃饭的职业,更是她从一介低贱宫女转变为入主中宫、荣登皇后宝座的青云之路,俘获帝王之心、专宠六宫的独门绝技。
《飞燕外传》有载赵飞燕的父亲名冯万金,工于乐器,是个很有造诣的作曲家。所以赵飞燕从小就受到音律艺术的熏陶。而赵飞燕之名便是因为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而得之。
赵飞燕稍长便被选入阳阿公主家做宫女学习歌舞,到鸿嘉三年被汉成帝看中带回宫中。此时,赵飞燕28岁。汉朝选宫女年纪在13至20岁间,而说飞燕年纪稍长,大概不过15岁上下。也就是说赵飞燕在阳阿公主府上学习歌舞的时间至少在十年以上!《飞燕外传》说她“常窃效歌舞,积思精切,听至终日,不得食”。足见赵飞燕学习歌舞态度极其认真,且擅加以思考,精益求精,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除了赵飞燕有积极刻苦的学习态度,其在舞蹈上的身体天赋更是远超常人,可谓天赋异禀。赵飞燕长期浸淫此道,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创出独步天下的“踽步”及“掌上舞”。
《赵飞燕别传》形容"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可以想象赵飞燕手如拈花,腰如约素,行动似弱柳扶风,婉约迷人。
"掌上舞"又称"掌中舞”,有故事来历。说某天,汉成帝携赵飞燕泛舟赏景,飞燕身着紫裙碧纱,轻歌《归凤送远》之曲,翩翩而起献舞君前。成帝遂命侍郎冯无方吹笙伴舞。船行到中流,狂风骤起,几乎吹倒飞燕,成帝急命冯无方救护。冯抓住飞燕双脚不敢松手,而飞燕继续完成了舞蹈。事后,汉成帝专门做了水晶盘供飞燕起舞,又做七宝避风台为其遮风。由是传出赵飞燕作掌上舞的佳话。
大诗人李白有诗云:“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紫宫夫人便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女主角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也是歌舞双绝。李白将赵飞燕与之并称,可见其对赵飞燕善舞印象的深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赵飞燕有完美的身体条件,加以刻苦努力的长期学习、优秀的表演实践,由此根据自身优势开发出极具个人特色的新型舞蹈。好比***学问达到极致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宗立说,更至宗师之境。赵飞燕在自己的领域内就达到了这种大家的境界,所以说赵飞燕是古代舞蹈艺术家,真的是名至实归!
因为赵飞燕有一手独门舞蹈“掌上舞”,这不是夸张,有图为证。
这是现代舞蹈中的实景照片。
赵飞燕是古代著名四大美女,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体态轻盈,“燕瘦环肥”这个成语就是指的赵飞燕的瘦。飞燕这个名字也是得之于其舞姿的轻盈如燕。
从小学习舞蹈的赵飞燕还自创了“掌上舞”,又称“掌中舞”,是她的独门舞蹈,传说中她甚至能站在人的手掌之上扬袖飘舞,对于这点,后世很多人表示怀疑,认为是过誉之词,那赵飞燕到底是否能站在人手掌上跳舞呢?
其实历史上不止记载了赵飞燕能在掌中跳舞,见于记录的,至少还有羊侃的舞姬张净婉,秦淮舞女许翠琳等等,这些都是“身弱如不胜衣”的超轻美女。
谢邀答,为什么说赵飞燕是我国古代的舞蹈艺术家?首先我们要了解赵飞燕其人。赵飞燕,是汉朝西汉,***,是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她拥有曼妙身姿,因其舞姿轻盈如燕而得名,号祢飞燕。
她出身很卑微,却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加上身材娇小,完全是天生的舞蹈胚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当时的阳阿公主选入自已的家里学舞蹈。一次汉成帝微服私访,到阳阿公主家串门。赵飞燕出来献舞,她用娇美和妩媚,缓慢挪动脚步,水袖半掩面,面若桃花,眼含笑,令汉成帝大为喜欢,便把她带回宫里,
赵飞燕,秀丽的姿容,轻盈的身材,和出众的舞技,使她在后宫嫔妃中,鹤立鸡群。汉成帝对她宠爱有加,当宝贝一样捧着,成为了皇后。还专门在后宫太液池中,瀛洲高榭上,为她设置了表演场地,让她在上面跳舞供其赏乐。
那么为什么说赵飞燕是我国古代的舞蹈艺术家呢?因为,赵飞燕擅走的是一种特别的舞步,叫“踽步”,现代叫“慢步”。它走起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之然,身形式风,轻移,当时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舞步。赵飞燕,体态娇弱,奸细,舞姿以轻盈飘逸为特点,她善于用身体气息控制身体。传说她可以在掌上跳舞,轻柔翩翩。飘然若仙,可见其舞技高超,舞姿绝妙。她独特的“踽步”舞,飘洒的“留仙裙”都使其舞蹈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为阳阿创造了浓厚的舞蹈氛围,在阳阿文化艺术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汉代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像阿燕这样的人,古代有很多(比如汉高的戚夫人、石崇的绿珠、李后主的窅娘等),如果阿燕是舞蹈艺术家,那么,那些凡是在宫廷里给皇帝跳舞的,都可以称为舞蹈艺术家啊。
只不过阿燕腰比较细,又加上姐妹俩风情万种,那个,对皇帝。。。比较易于被史学家树立为反面教材,于是就被记载了下来。
事实上,古代的舞和巫同出一源,后来这二者才慢慢分离出来,舞渐渐成为了接待礼仪,以及帝皇和贵族们平时的***鉴赏节目,当然,这是另一个比较宏大的话题了。
因为自唐宋开始,才有了舞蹈艺术的“自我觉醒”,一方面因素是得益于当时开放的各国文化交流。在唐以前,舞蹈,充其量就是服务帝王家的“家艺”类的东西罢了。
另一方面,舞蹈真正要流行起来,需要“话本”的助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戏剧”,这样舞蹈才有所依凭,所以,话本、杂剧一到宋代,就蓬勃发展起来。
只有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有所谓的“舞蹈艺术家”。
(有人说,汉代的百戏,其实汉代的百戏更偏向于杂耍,和舞蹈的滥觞还相差一段时间)
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