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小朋友的简历惊呆网友,折射出中国式幼儿教育哪些问题?
我孩子的同学,幼儿园期间上千本书是读过的,现在刚上一年级,识字量2000+,阅读速度相当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水平;英语能简单对话,几百的单词量。这次上学搬家,旧书都卖了大几千元。
学了电子鼓,打得有模有样。
如果要包装一下,不会比这个小朋友的简历差。我感觉,这个小朋友的简历,整体还是真实的。
只是,父母用大人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只说优点,不说不足,让大家有点感觉太虚了。
谢邀:少儿强,则國强。前几天晚上看了中央台的<6十1>节目,心情非常激动,少儿表演的戏曲,武术,唱歌等各种精湛的表演艺术使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次一次的惊叫,赞叹,让國人看什幺是青出于兰,胜于兰。反之,看到眼前的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辅导老师家里回来,哈欠直滚,一身疲惫,与电视里的少年相比之下,不由得一陣陣的心痛和伤心,难道电视里出现的令人惊叹的情景都是***的吗?望子成龙这是父母的心愿,束缚,捆绑着天真无邪的孩子,能让他们在太空中飞翔吗?一道道的补习,一场场的辅导,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失出了玩耍的机会,拼命地学习,高高的份数压迫着他们,灿烂輝煌的童年不勘回首,请教育,学校,老师,家长还给孩子们一个天真,活泼,快乐,幸福的童年吧!尤其是在幼儿园,夲来应该无忧无虑地玩耍着的幼儿,幼师们也在拼命地灌输着幼儿的知识,小班100夲到中班增加到500夲,他们不是在长知识是囫囵吞枣,有意义吗?拔苗助长这个童话故事幼儿园的老师也应该好好地学习了。
这些小孩子,都是家族式的聪明,而且也是家族式的勤奋,这些都是可以代代遗传的,也不要有什么觉得吃惊的。古代小朋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也都学过了,司马光后来写就《资治通鉴》。司马光就是典型的官宦世家,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据史书记载,七岁时,司马光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这些小朋友的智力水平肯定在很多人之上的,而且家族好学,肯定孩子也跟着学,这些家族式的好学没有人逼迫,只有自己的勤奋努力,玩着就把书看完了,就把英语学会了,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有多少人可以比的。这些孩子学习环境并不是钱能够堆出来的,而是家长都是好学苦学的好榜样。这些有几个家庭能够比的上的。
英国的俗语,三代才可以出蓝血贵族。这个都是有道理的,没有家族的各方面的奋斗和积累,要想一代成名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有一代成名的案例,但是能够持久可能对于家族更加重要。现在大家可以看看乌镇互联网大会的饭局照片,那里面的大佬基本上都是名校毕业的了。因此,从长期来看,孩子的智力因素将成为孩子未来最主要的成功因素。
俗话说,三岁看老,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你可以看看好多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就知道孩子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了。有些小孩子,比如司马光,在7岁的年龄已经可以熟练背诵《左传》了,因此,司马光在长大之后编纂出鸿篇巨著《资治通鉴》。莫扎特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6岁时已经随父亲到到欧洲巡回演出了。因此,现在的极少数小朋友在6岁左右的年龄,能够有所小成就也是很正常的了。
综上所述,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能够勤奋学习,能够学业有成,能够让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就已经是非常好了。跟这些神童真的没法比的。
对于这名5岁小朋友的简历,我担心的是,会***更多家长,把孩子打造为“超级儿童”。因为每次媒体对这类超前教育进行报道,都会被一些家长作为经验学过去,对自己孩子的超前教育加码。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的一部分,在整体教育竞技化的背景下,教育不但是孩子间的比拼,也是父母间的比拼,最终所有家庭陷入严重的教育焦虑之中。
关于学前教育,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教育,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很多了。国家也已经发文禁止幼儿园和早教机构进行小学化教育,可是,在“不输在起跑线”的***下,很多家长都选择让孩子早学、多学,以便在同龄人中具有竞争优势。家长并不考虑未来孩子的长远发展,只是考虑眼下自己孩子会不会落后,这也是我国整体教育的问题,即只看眼前的成功。幼儿教育看6岁时进小学的识字量,小学看毕业后能否进好的初中,初中看中考是不是考进重点高中,高中看高考能否考进重点大学,进大学后则陷入迷茫。这样的教育,其实根本没有赢家,也偏离了教育育人的本质。
概而言之,我国的教育已经偏离基本的教育常识,但功利的教育追求让家长们已经顾不得这么多,如何让教育回归常识,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这[_a***_]从根本上扭转教育的竞技化趋势。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中,教育变为竞技教育,而正是教育竞技化,才有所谓的“起跑线”一说,不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我国的教育就很难走出竞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