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跟黄几复是什么关系呢?
感谢题主。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黄庭坚在《寄黄几复》中的诗句。意思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如今)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黄几复是黄庭坚的好友,但是黄庭坚名气较黄几复大得多。
(黄庭坚像。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黄几复是宋代官员,名介,生年不详,卒于元祐三年(1088年)。此人少年时就理解六部儒家经典,思维奇特,长大后精通天文地理,聪慧超群,熙宁九年(1076年),调任程乡县(现广东梅州)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后又被调到长乐县(今广东梅州西南)任县尉,此后在广州负责教学。再到后来改为楚州团练推官,也就是在江苏淮安当起了寄禄官,有级别无官职,相当于调研员。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
黄几复虽然也才高八斗,但是官运不旺,业绩平平,对他的记载也少得可怜,如果没有黄庭坚的诗句,恐怕早已经埋没在历史的汪洋大海,无迹可寻了。可见,时间是把刀,刀刀催人老。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一句诗,这两句千年无人超越的诗,堪称神来之笔!
全诗如下: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那么这个黄几复何许人也,他只是黄庭坚的同乡好友,黄庭坚在德州任职时,他的同乡好友黄几复在广东四会,两人相距很远,连书信都无法传达,于是黄庭坚以诗相送。
在宋朝,广东地区算是很偏远的地方,许多官员都是因为贬谪才会到那个地方去,苏轼也曾被贬到广东惠州,黄庭坚看到好友被贬非常惋惜,写这首诗不仅仅是因为思念好友,诗中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他垂老沉沦的处境,惋惜不己,抒发了黄庭坚思念友人的殷切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和愤慨。
黄庭坚在政治上也屡遭贬谪,世上没有人会对挫折无动于衷,只是由于性格不同,修养不同,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不一样,有的豪放豁达,有的哀婉沉郁,有的自怨自艾,有的似傻若狂,但是他们心中的伤痛和无奈都是一致的,黄庭坚写这首诗也是自己心情的一种写照。
黄几复就像李白《赠汪伦》一诗中的汪伦一样,只留下一个名字,来给大诗人这首诗做陪衬,剩下的信息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这首诗却打通时光千古流传。
寄黄几复典故有哪些?
寄黄几复典故有很多。
首先,寄黄几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唐寅的别号,他曾写下《寄黄几书》。
其次,34;黄几"一词来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黄帝之子,号曰黄几,端坐于蒲阪之上,七日不食,百兽率至而不惊"描述的传说。
第三,"复兴"是唐寅的另一个别号,他曾写下《寄黄几崔董二子》,其中"崔董二子"指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崔鲁和董仲舒。
总之,寄黄几复兴,是指唐寅的文学艺术风格,寓意他在文学上的追求和创造。
典故有:寄雁传书。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原文如下: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寄黄几复》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诗作。此诗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全诗情真意厚,感人至深。而在好用书卷,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等方面,又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可视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编》。
《寄黄几复》中主要有以下典故:
1. “我居北海君南海”句: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黄庭坚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2. “寄雁传书谢不能”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3. “持家但有四立壁”句: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