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服的群名称?
1.佳思汉服社:出自李清照《孤雁儿》中的“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思佳一词。2.万红汉服社:出自韦庄《河传》中的“满街珠翠,千万红妆。”万红两个字。
3.幽芳汉服社:出自白居易《石上苔》中的“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幽芳一词。
4.花琼汉服社:出自薛涛《笔离手》中的“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花琼一词。
5.寄春汉服社:出自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中的“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寄春两个字。
古时举行凯旋、献俘的仪式叫什么?
就叫做献捷献俘之礼
先还是来答题主的问题:古时举行凯旋、献俘的仪式叫什么?我认真查了一些资料,这个名称从上古一直到明清,一直都没有变过:就叫做献捷献俘之礼,或叫做献捷献俘仪。这时不包括少数民族***的一些名称,比如金代时,叫做牵羊之礼。
凯旋、献俘之礼分三种情况:一,大军凯旋献俘;二,报捷,大军没有班师回朝,而是向朝廷奏报捷报;三,敌方举国投降等情况。
在古代,举行凯旋、献俘的要祭祀的场所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太庙,一处是太社。何谓太庙,太庙是供奉和祭祀帝王家族祖先的地方;何谓太社,因为古人都信奉天地,在各种重大庆典都必须祭祀天地,太社就是祭祀天地的地方。说一个大家熟悉的内容:在北京现在还有天坛和地坛,曾经是明清帝王在举行重大庆典时,祭祀天地的地方。打胜了仗,不但要在太庙里告慰祖先,还得要在太社中祭祀一番,一是感谢天地的护佑,二是祈求天地护佑。
《小盂鼎》上的铭文就是记载西周时的一次献捷献俘的内容:包括俘虏的人,卤获的战利品,同时还包括献馘(馘,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算杀敌数目,作为请赏的凭证)
献捷献俘之礼的仪式
献捷献俘之礼,历代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要告诉天地和祖先,在细节方面有所演变。比如在宋代,大军凯旋后,要先行一献之礼,派官员以酒和肉脯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土地神和五谷神)、山川、宫观等,以及京城十里以内神祠。
然后将被俘敌方首脑以白练捆缚带到太庙、太社行告诉之礼。
具体仪式在宣德门举行:在门楼前楹当中的帐幄之中设皇帝之座,文武百官和献俘将校在楼下分左右两班站立,在楼前稍南处设献俘之位。待文武百官到齐后,由侍官将百官到齐文书,吊传上门楼,皇帝入座,百官行三呼万岁拜扣之礼毕。侍臣宣布“引献俘”,献俘将校把俘虏带到献俘位。侍臣宣读战胜敌军的“露布”(捷报)。刑部尚书奏告,将某处所俘执献,请交付所司处置。
古时举行凯旋、献俘的仪式,是古时的军礼之一。军队打了胜仗,凑着胜利的乐曲归来,凯旋、献俘于大庙,以告成功。左传 僖***年:
“丙申,振旅愷(通凯)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偿,征会讨贰。” 宋书《谢灵运传》撰征赋:“愿关邺于遄清,迟华銮于凯旋。”唐 宋之问《军中人日登赠房明府》:“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军走马见芳菲。”
以上根据史料整理
在上古时,叫作“社”。社既是场所名,又是活动名。
《周礼·大祝》:***宣与社,造于祖,设均社,类上帝。国将有事于四望,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
《尚书·甘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左传·昭十年》:平子伐莒,献俘,始用人于社。
如以上所说,社既是场所名,又是活动名。
《札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
《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
《公羊传》:恶用之?用之社也。
凯旋、献俘,都是“社”这活动的一个环节。
西汉以后,将社活动以时间分为两类,《礼记·校特牲》记载,夏季的活动称为“社”,冬季的活动称为“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