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的别称?
中国民族歌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民族地区,其音乐,舞蹈多***用各民歌小调,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歌舞性歌曲与舞蹈动作结合的较为紧密,节奏鲜明,曲调流畅,跳动起伏,结构方整,这种体裁的歌曲与我国民间的【秧歌】【花鼓】和锣鼓曲等有密切的联系,也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格的歌舞曲以及现代流行的歌舞曲有密切的联系,如【青年友谊圆舞曲】【鄂伦春小唱】【洗衣歌】【咱们新疆好地方】等。
古代跳舞的雅称叫优伶。优伶,现在多称伶人(líng rén),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凸出的演艺人员。古汉语里优和伶都是演员的意思。现在伶人或伶多指戏曲演员,有时中文里也会把外国传统戏剧演员称为“伶”,如日本能剧、歌舞伎演员,西方歌剧演员等。
古人休闲***的场所称为什么?
瓦肆
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说:“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上说:北宋京都开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由此可见,北宋都城瓦肆之多,规模之大。南宋临安也一样。《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有名的瓦肆应有清冷桥畔的南瓦、三元楼的中瓦、众安桥的北瓦、三桥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内有勾栏十三座。瓦肆中为了便于表演和分隔观众,常用栏杆或布幔隔挡,当时人称“勾栏”,并非后世专指妓院的那种勾栏。
古人休闲***的场所主要称为青楼酒肆勾栏茶馆,庙会等等。
茶馆是一般人休闲的地方。里面和餐馆差不多,主要供应茶水和点心,一般会有说书先生在里面说书供大家消遣。也可以一起议论一下国家大事。
庙会是一种赶集式的休闲场所。类似今天的某某美食节。
古代搞艺术的怎么称呼?
在古代,民间的表演艺术一般统称为“百戏”,这一词产生于汉代。汉代称“角抵戏”。包括找鼎、寻橦、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这在《汉文帝篡要》中有所记载。
“百戏”中独有的就是说唱逗笑,南北朝时期“散乐”与“百戏”合称“散乐百戏”,涵盖面也广了。 在唐和北宋时“百戏”十分流行,每逢节日,就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到了元代以后,“百戏”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百戏”这个词却逐渐少用了。
汉代有一幅画像就叫做《百戏》,它形象地刻画了“百戏”这一题材,其中展现了人的活泼、健美、技巧和勇敢,也可以看到其内容,之所以称为“百戏”是因为这里会有很多人来表演,他们是一个大舞团,但又可以分成一人几人的表演,如有一人头顶一木架,架上有三个幼童做各种表演的,还有男子挥舞着长长的衣袖,在地上放着的七个盘鼓之间跳舞唱歌的,等等,而这些带有滑稽性的表演能使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