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哪些民间艺术?
有句俗话说的好,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五百年中国看北京,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说起咱们山西的文明那可是历史悠久,咱们的民间艺术也是棒棒哒。今天就来说说咱们山西太原的民间艺术,说到这大家一定想到的是秧歌,锣鼓之类的了,这些艺术看似简单,不过也不是谁都能扭出来的。
不过这个不是重点,也许在别的地方也会看到一些扭秧歌,敲锣鼓的,但是背棍铁棍,这个是咱们太原独有的民间艺术,背棍铁棍是一种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的汉族民间艺术。民间常流传一句话,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背棍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可见其影响之深远。现已遍及全县,走出山西。背棍铁棍也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背铁棍是徐沟镇的,想看的伙伴可以在每年的正月去太原动物园里赶庙会,那里都有表演哦,锣鼓一敲,水袖一甩,和着鼓点儿,“爱煞人”的徐沟背棍、铁棍扭起来啦!六七岁的漂亮孩子,化好妆、穿上行头、高高地固定到踩子上,精彩的表演就开始了。
“烂了你心,烂了你的肺,你打断我家猫儿一条腿。我家的猫不是普通猫,把你小子卖了也不够赔,我家的猫儿最聪明,听上音乐就能跳芭蕾。”提起太原的民间艺术,最有特色的要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莲花落”用太原方言演绎。艺术家曹强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挖掘整理濒临消亡的“莲花落”段子,六十余年来共创作经典“莲花落”作品百余个。2011年莲花落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太原本土曲艺项目中,是唯一的一个。
威风锣鼓也是太原的一张名片。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民间艺术,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近年来,太原的威风锣鼓也敲出了磅礴的声势,令人昂扬激奋。
太原锣鼓以堂鼓、铙、钹为主,最大特色是曲牌套路丰富,场面火爆激烈。表演时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恰似两军对垒,势必决一雌雄。表演形式分“单一二五”、“双一二五”,曲牌有《五点子》、《七虎下山》、《十三排》、《唐王点兵》、《单刀赴会》等。在太原每逢喜庆必有锣鼓,锣鼓表演已成为太原人民的传统习俗。太原锣鼓多次参与国际性大型活动,有“中华第一鼓”的美称。
棍艺也是太原传统习俗中“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铁棍、背棍,还是抬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铁棍的表演者固定于抬架上,由八个中青年人抬着前进,行进时舞步轻盈,腰际闪动,使长长的抬杆上下漂浮摇动,翩翩起舞。棍上棍下,节奏一致,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地方习俗浓郁,表演气势非凡,给人以美的享受。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的男子肩背一种特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上固定着5至9岁的小演员。背棍人前后左右舞步前进,上面的小演员根据下面男演员的舞步,稍动腰际,轻甩两袖,手中的红绸随着舞姿飘洒,好似空中芭蕾。抬棍,又称抬阁。抬杆比轿杆略长,有弹性,中间设方形抬架。架上表演者多选10岁左右俊美儿童作戏剧人物扮相。抬者通常为十六人,另有喝令一人,压杆一人,踩着齐走、丁字步等步伐一颠一闪地行进。演员也随之表演甩袖等动作。抬棍具有华丽、精彩,惊险、奇特的艺术魅力。
一、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指的是一种在太原、晋中等地较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太原锣鼓敲打起来节奏感强,很有气势。直至如今,人们逢年过节或家里办喜事时,仍会请锣鼓队前来表演,以示庆祝。
二、清徐背棍
背棍,起源于太原清徐县徐沟镇。这种民间艺术以“托举”为主要表演形式,结合高跷、秧歌等于一体,非常有特色。每年正月里的民间庙会上,总能够看到精彩的背棍演出。
三、太原秧歌
太原秧歌不同于我们一般说的“扭秧歌”,它指的是流行于太原、阳曲等地农村的一个小戏种。它最初是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来的,形式和内容通常都较为简单。
四、太原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是一门曲艺,更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这种民间艺术以说、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结合上太原本地的方言,十分受欢迎。
太原70后80后辣妈在某商城门口上演快闪,却被人排斥,对此你怎么看?
走自己的路,让辣妈闪起来。
1、如果是辣妈换成是辣妹,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排挤,我相信,还是会有人排挤的,因为重口难调,要是想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真的是太难了。
2、辣妈们出来活动活动挺好的呀,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谁不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一天天笑口常开。
快闪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生活状态,闪起来。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