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有什么舞蹈?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较早记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写的《绕三灵竹枝词》,其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叙述得颇为详尽。说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区。 白族霸王鞭有各种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计有百种。除大理绕三灵中的霸王鞭外,洱源县的闹春王正月与田家乐中的霸王鞭,以及剑川的石龙霸王鞭、云龙霸王鞭和宾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绕三灵中,跟霸王鞭联袂而舞的还有八角鼓与“双飞燕”两种舞蹈。绕三灵只在大理古城附近进行,因而这两种舞蹈也只流传在洱海周围。 “哩格高”与“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产生的时代,目前无可靠的资料可稽,从歌舞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看,可能与白族先民的游牧、***生活有关。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为一体,以唱为主,动作缓慢抒情。剑川东山的打呀撒塞,动作简单古朴。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龙狮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间舞蹈。白族地区古代湖泽遍布,不仅龙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且楼堂亭阁多有龙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龙首关”、“龙尾关”和“黑龙桥”等地名。白族的龙舞从造型到表演,都有独到的特点。如剑川白族求雨时的“龙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龙舞,龙头、龙身和龙尾互不衔接,舞起来大幅度的转动比较自如,远看却有有浑然一体之感。清《大理县志》载:“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可见龙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区的狮舞由来已久。
古人诗词赋曲传唱,今日有谁在传承吗?
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邓丽君的《清平调》、《人约黄昏后》,于文华的《枉凝眉》,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 ,大陆的陈小奇《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很多也是广为传唱。其实这样的古人诗词赋曲传唱,现在还是有很多的。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经的《蒹葭》、《关雎》、《桃夭》,白居易的《长恨歌》等等,都是我很喜欢的古词新唱。
郦波老师的那种吟唱方式我也很喜欢(忘记叫什么了)。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有很多诗词被改编为曲赋传唱,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经典在传承。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其中被改编的两首诗词赋曲——【分骨肉】、【枉凝眉】。
【分骨肉】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骨肉分离,本支曲分骨肉描述了贾探春与父母的永远分离。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人们经受的是“神权、君权、父权”的统治下生活。由于古代社会科学不发达,有些事物无法解释,便被视为“天意″,其次为君要臣死,臣便去死,父要子亡,子便亡。
国与国之间,为了减少战争,增进友谊,皇帝便把自已的千金小姐远嫁他国,以此作为赌注,架起友谊的桥梁,来促进两国世代友好。
诸如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邓丽君的《清平调》、《人约黄昏后》,于文华的《枉凝眉》等,很多也是广为传唱。其实这样的古人诗词赋曲传唱,现在还是有很多的,主要是七八十年代传唱的比较多,现在也少有部分歌手在创作中国风的歌曲。
既然有人提问了,伯虎君就为大家整理推荐十首由古代诗词歌赋改编的现代著名歌曲:
1、原词:
《临江仙》【明】杨慎
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这个“比比皆是”: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潜移默化的传承从未间断,这也是中国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中没有断代的原因,它一直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