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戏剧你还熟悉吗?
大家好!我是牛歌戏,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说,戏剧在我国历史悠久,一直是民间主要的***形式,如京剧作为国粹被传承和发扬光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京剧主要以北方流行为主,南方也有,只是没有北方那么流行。然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剧种,每个剧种的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所以才会在当地盛行,也深得民众的喜爱。而京剧作为国粹一般在大型的剧场上演,档次比较高,也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深得人们欣赏。
其次,像我们家乡是广西,我们广西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的剧种。因为广西是自治区,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所以戏剧类型会比较多样化。不同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和方言,戏剧的表现也有所差异。像我是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的,我们这里的戏剧主要是牛歌戏,也叫牛歌剧,彩茶,牛嘿戏等。牛歌戏是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粹,虽然没有京剧那么出名和高雅,但是在广西广东地区深得民众的喜爱,因这两广地区的人们生活习惯和语言基本相通,所以牛歌戏基本都能看懂。
牛歌戏在我的家乡,一般在春节过年时候,大家都从外地打工回来了,年轻人出钱请戏班到自己村来演戏,给家乡的老人看,为老人们的生活多一些欢乐,也为家乡增添一些喜气。还有就是一些村民有结婚的,或者新居入伙的,都会请当地的戏班来助兴。唱戏都是在晚上进行的,下午5点左右就开始搭好戏棚,到了7点多村民基本吃完饭,洗完澡了,都搬着凳子来,就像以前的露天电影一样,大家在一起看。牛歌戏一般演出三个晚上,所以村民看了也能够高兴很久,过手大家都会在平时聊天的时候讨论剧情,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乐此不彼。
牛歌戏作为广西的区粹,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人传承和发扬,所以一些牛歌戏的前辈,有着对牛歌戏的热爱,也有着传承牛歌戏的决心,招收了不少学徒免费授教于他们,为牛歌戏的后继有人做好准备,也为牛歌戏的发扬光大做一份力。
我的家乡在山东青州市王坟镇。青州为古***之首,先秦著作《尚书·禹贡》中说 “海岱惟青州”。这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底蕴深远的热土。所以当地戏种也极为丰富。除了众所周知的京剧、吕剧、山东梆子等剧种外,坠剧、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等也广为人知,受众甚多。
我们村就有每逢春节“唱大戏”(当地大戏就是指京剧,吕剧等小戏种还不能称为大戏,被称为“小吕剧”)的习俗。据老辈人讲,村里唱大戏当始于清朝末年,村里的戏班子表演极为到位,文戏武戏,样样精彩。不仅仅在我们当地演出火爆,还被周边的淄博周村、博山以及惠民(今属滨州)等地市频频邀请前往演出。每次演出常常是万人空巷,喝彩不绝于耳。所以深得当地观众好评。这样的演出一直持续直到解放前。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百姓又自发开始学戏,唱戏。每年的冬月就开始排练,一般是找一间大而空闲的房子,每晚都是锣鼓一敲,弦子一拉,京腔京韵就在山村的夜空徘徊回响。
排练的节目当然以京剧为主,也会排演几块传统吕剧,被称为“小吕剧”的传统吕剧如《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姊妹易嫁》等。
偶尔也会演一出现代吕剧《李二嫂改嫁》等。
排练的这段时间,就是我们这些八九岁十几岁孩子的节日。每晚吃完晚饭,碗筷一推,就跑没影了。干啥去了呢,都跑去欣赏观摩大戏排练了。当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家伙家里都很穷,这个活动虽说是自发的,却是深入人心。村里老少爷们儿无不鼎力支持并参与在其中。为了请老师来把关,都是自己凑钱出劳务费给老师,还每天派饭请老师到家里吃饭,甚至大家伙凑钱一点点置办演出服装和化妆用品。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村民村风真是淳朴。大家一无所图,如果有所图,就是图个乐呵,还是为了大家伙儿乐呵。
等过完大年,从大年初二开始,“大戏”演出正式拉开帷幕。通常是演三天三晚。这个时候,才是周围村镇乡亲们大喜的日子。相距二三十里地的村民,有的骑了自行车载着女朋友,有的开着拖拉机挤满了大闺女小媳妇儿前来,常常是一家子,一个家族,一个村的相约前来。
演出场所里,台上演员卖力演唱武打,台下观众也会随着剧情入戏,锣鼓声丝弦声梆子声演唱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声声入耳,响彻天宇。台下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孩子上了房顶,有的爬上了树,有的立在崖头上,伸长了脖子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万江舞蹈古典舞幼儿舞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万江舞蹈古典舞幼儿舞教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