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在北京读大学,寝室里7个都是东北以外的,毕业后说话全是东北腔,请问为什么?
东北话感染力特强,还自带幽默,反正我是特别爱听他们说话。还有经常听辽宁和吉林两省的人认为黑龙江哈尔滨的口音最标准属于普通话,因为那两省的东北味比较重所以听不出来比较轻的哈尔滨东北味,其实哈尔滨的东北味也很重,外省人一耳朵就能听出来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学东北话,我觉得原因有:1、东北人行动范围大;2、东北语言传播范围广;3、东北文化深入人心。
首先说东北人行动范围大,从北京到海南,从广东到上海,东北人无处不在,形成了空间影响力。
从北京近郊说,燕郊大厂等地东北人特别多,张口闭口都是东北腔,让人根本躲不开;据说海南冬天度***的人中,有一大半都是东北人。东北人本身的豪爽外加行动范围大,行为特点非常明显,形成了强大的地域影响力,让人自觉不自觉就受到了感染。
其次说东北语言传播范围广,这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公众化程度特别明显。
具体说,最有名的说相声小品的,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以及后来的小沈阳等语言明星,大多都东北出品,其让东北语言成为显著性语言;不仅如此,还有唱歌的那英,文艺剧种二人转等风靡天下,都让东北话跟着电视、电影屏幕一并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语言。
再次说东北文化深入人心,本质上说是东北人性格特点深入人心。
东北性格是典型的北方性格,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还有点义气、痞气,这些都特别民间,也特别中国,所以站在人群中,无论是东北块头还是东北话都特别入眼,这也就决定了其会受到追捧,模仿者众。
因为大家都喜欢轻松幽默,现在的语言类节目东北话成了标配,自然东北话就受人追捧了!我家在厦门,广播最好收听率的节目居然主持人是两个东北人,连我老婆这种地道厦门人也成了粉丝,说他们说话太好玩了!每天听。
第一,东北人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所以特别敢于表达,从不怕别人听不懂,第二,东北人天生就愿意表达,咋咋呼呼,还有点诙谐,富有感染力,第三,东北人心直口快,大大咧咧的性格,话语权更强势,第四,东北人性格相对火爆,南方小伙伴一般是比较精明柔弱,不会和东北人较劲。
东北话的同化能力太强了!无论你是哪里的人,说你自己什么样儿的家乡话,只要你与东北人在一起,明天出屋儿都是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原因一,东北人讲话敞亮,爱唠嗑。原因二,东北人说话直爽,不绕圈子,有啥说啥。原因三,东北人性情豪爽,善良,爱喝点儿。不把你喝趴下,绝不收兵![祈祷]
《芳华》是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成功的标准不一。
票房?好评率?上座率?专家意见?民众选择?
我等何德何能来评价冯导的作品啊!
能够引起民众在如此之大的范围内的关注,已经证明这部电影的成功了。
《芳华》虽然是根据小说改编,80%还原了***,但还是可以看到导演倾注了不少自己的情感在里面。这是一部走心的电影,导演用真诚打动观众,讲述了一代人的故事,感动了新一代人的内心。所以《芳华》是一部有水准又有票房的成功作品。
冯小刚导演近两年作品产量不高,他也在尝试不同题材和风格的电影作品。人性和社会是冯导最爱关注的话题,而且冯导有一种超越常人思维的脑洞。《非诚勿扰》系列是最早一批关注现代社会年轻人婚恋状态的电影,前几部口碑较好,后面也开始走下坡。
《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芳华》是被打上了时代标签的电影,将历史、人性和社会融为一体的作品。以冯小刚的经历和经验,这样厚重的历史题材作品只有他能完美驾驭。《芳华》以战争背景下一代年轻人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各个小人物的命运,来为大家重现战火年代的新生代面貌。让那一代人回忆青春,让这一代年轻人受之鼓舞,奋发图强。这样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不算成功作品那什么样的作品算成功呢?
谢邀!这一部《芳华》,无论是对于冯小刚导演来说,还是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从任何方面讲,它都是一部极为成功的作品。《芳华》已经成为冯小刚导演最高的票房电影,已经突破9亿大关,当下正在热映而且热度不减,突破十亿大关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冯小刚终于能跻身十亿导演俱乐部。
这部《芳华》可谓命运多舛,原本今年国庆档就该上映,无奈因为诸多原因被拍临近上映而宣布延期,为了冯小刚导演泪撒媒体见面会,可谓悲情。好饭不怕晚,冯小刚导演时隔多年再战贺岁档,当初的坏事竟然变成了好事儿,电影一经公映,口碑和票房齐飞,在上映第二周周末能联系创下票房单日过亿的佳话,当下票房已经突破9.4亿,成为了冯小刚导演最卖座的影片。
《芳华》的成功并不仅限于票房上,它带热了贺岁档电影市场,它更是带动了长久不走进***的人群,一些老年人因为《芳华》而走进电***去回望自己的芳华,从而贡献电影票房。再次让电影从业者重新审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文工团是一个时代,那个年代的人青春更加感人,冯小刚一部遵从内心的影片能产生如此大的效应,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电影《芳华》上映13天,始终占据了票房第一的位置,这就是电影市场的一种积极反馈,只要你是好电影,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它就一定会大卖。
她是撑起电影《芳华》背后的女人!
最近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感动了无数人,连马云也发微博感叹这是一代人的年华逝去。“青春不是年华,青春是你我的芳华”。
改革开放30年:从不敢想出国到家门口办护照
在电影中,1***9仗打完了,大家的使命也完成了,文工团解散,大家各奔东西。其中小芭蕾林丁丁就选择嫁给了华侨出国移民。
在严歌苓的《芳华》原著中,刘峰心中的“女神”林丁丁一心想嫁个有钱、有地位的***,岂料结婚之后遭婆家嫌弃,被丈夫抛弃。
但她并没有就此打消这个念头,给结婚对象开出的头一项条件就是出国人员。在其姨妈的撮合下,嫁去了海外,并随现任丈夫移居澳洲,做上了快餐店的现成老板娘。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人员超过300万。从不敢想,到现在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不再稀奇的事情。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和改表,接纳和包容。
严歌苓:写个人命运的时候怎样映照中国这一段近代史,我是有一种使命感的。
作为编剧的严歌苓,从一名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到蜚声国际的著名作家、编剧,她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个***。同时她也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看电影《芳华》你被触动了么?
很受触动。
导演冯小刚在一次交流会上提及的一个观点令人印象深刻。他说他拍这部电影,一个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想让当下的人们,关注到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关注到那些人物的命运,唤醒人们铭记历史、铭记那些做出过巨大奉献的人们。
很多人以为,《芳华》讲述的只是一群文工团青年的青春故事,但其实,整部电影关于青春的描绘并不多。尽管那些面孔、姿态都洋溢着一股纯粹的青春味道,但影片着重要刻画的,其实是一个个的人在时代面前,那种令人唏嘘的无力感。
这也正是电影《芳华》足够动人的地方。它能给人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柔和的,却也是有力量的。
《芳华》里有一场戏,算是影片的一个泪点。
当时的情境是,黄轩饰演的刘峰因为“表达了自己的爱”而遭到组织的惩罚,调离文工团。一大早,刘峰拎着行李孤独地走出营地,只有何小萍送他。在一片冷清、萧瑟的氛围里,刘峰与何小萍告别,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但细看刘峰的表情,分明能看到他内心的不舍以及某种难受的委屈。只是,即便面对如此这般的命运波澜,刘峰仍然保持着一种克制。这种克制背后,蕴含着一种悲情,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