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舞蹈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有关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资料比较稀少,近年来陆续发掘了一批五代墓葬,出土了不少乐舞方面的图像和雕刻资料。据史籍记载,这一历史时期中原诸朝无疑皆置有掌管乐舞事务的专门机构一一教坊,并置有教坊使、副使等职,这其实是对唐制的沿袭。
在十国中,南唐、前、后蜀等国,均设置有教坊。长兴三年,明宗宴于长春殿,教坊献新曲,取名《长兴乐》。此外,太常寺作为掌管雅乐与散乐的机构,其所掌旧乐虽然多有散失,但作为国家制度,其设置还是必要的。
国家每逢大典,同样要奏乐演舞,可是随着发展,许多乐曲与舞蹈渐至散亡。以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为例,自唐末己经散亡不传。
李煜的《玉楼春》词有“重按霓裳歌遍彻”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这首曲子演奏时的情景。自晚唐始,已有了“屈柘枝”,即为软舞柘枝,冯晖发现的这对舞伎即为软舞柘枝,而且男女皆有。
古典舞独舞的意义?
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
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 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
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
独舞,又叫单人舞,系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大多是表现一个完整的思想感情的片断,或是体现了一定的生活内容、创造了一种比较鲜明的意境。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完整的独立的舞蹈作品;另一类为舞剧和大型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舞剧中的独舞,类似歌剧中的咏叹调或话剧中的内心独自。独舞演员要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有较高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刻画人物的能力。
通常由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演员担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典舞对现代的发展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典舞对现代的发展意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