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圆形韵律的文化特征?
纵观整个民族中各个领域的文化观念,其中都存在关于“圆”的思维模式和“圆”的审美观念。中国人将含蓄、内敛的民族心态,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在古典舞身法中“圆”的审美方面,如回旋圆融的运动痕迹、饱满生动的舞蹈形态、圆满丰富的作品形象。中国古典舞从起源的那天算起,都在和“圆”打交道,各种形式的走圆,结合各种大小的走圆,形成变幻莫測、行云流水的舞姿,让中国古典舞独具特色地屹立于民族之林。
(一)古典舞中“圆”的外形美
对于中国古典舞来说,“圆”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舞蹈姿势上,基本包括造型、手法、神态、身法等。古典舞动作中不管是山膀按掌、顺风旗还是提襟、托盘,都舞者圆润地展现曲线美,就舞者上体运作来说,不仅双臂需要略显弯曲,指尖也要呈现“兰花指”“剑指”等造型的圆曲,这些曲线可以增强舞蹈表演者的身体流线以形成曲线美,也可以增加整个舞蹈作品的柔美。
汉唐舞与敦煌舞是古典舞中的两个重要部分,下面将从这两个舞种入手,解析古典舞身法中“圆”的姿势产生的美感。
汉唐舞是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起源非常久远。在这个时期的一些石像绘画作品中,舞蹈界的专家、学者不断探索和学习其舞姿、形象,逐渐才有了今天古典舞韵律十足的汉唐舞。汉唐舞其重点也在于腰部的舞动,以腰为身体的重心点,百转千回,生动灵活地旋转,最后再以圆曲的造型定格结尾。所有舞蹈动作,都在婉转的身法体态中完成,充分表现汉唐时期舞者的娇柔美,也蕴含了“圆曲”的舞蹈韵味。
相较于汉唐舞,由敦煌壁画中的舞者舞姿演化而来的敦煌舞。壁画中最美又最经典的舞姿当属“反手琵琶”,画中人上身前倾,将左手放在背后,反手握住身后的琵琶作弹,在“反手琵琶”中,舞者将身体形成的圆曲,与舞者造型中的圆曲、乐器与舞者身体组成的圆曲,组成了三个大小不同“S”形,这种曲线既展示了人物高超的器乐表演水平,又极具特色地展现了古典舞中圆的外形美
什么叫子午相?
子午相是对京剧舞台上人物造型的一种要求。夜晚的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白天的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子午”就是一个在白天,一个在晚上,而又遥想对称的意思。子午相就是要求演员在亮相的时候,面部、眼神、胸部、双臂、腿脚的摆放位置应处于不同的方向,而又能互相映衬,从而达到平衡。
学习古典舞有哪些身韵练习?
身韵教学的最终的目的不是为身韵而身韵,它的目的是要将身韵溶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节奏处理和舞蹈动作的连接上,以及点线处理,舞蹈动势的渲染和表演者内在修养等诸方面
在古典舞训练中,从头至尾,都贯穿着身韵练习中的一些元素,身韵在总结了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的动作规律之基础上,确定了从腰为核心,强调中段训练的重要性。而“提沉冲靠”等几个动律元素无论是对人体中段的肌肉或是呼吸,都各有其独到而不同的训练价值。突出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其具体表现为:
强调对中段肌肉,尤其是后背肌肉的训练。背阔肌的强化,更是身韵元素在训练上的一大突破。而元素中的“含腆”从形态和规格上看比其它元素的幅要大。它的运动范围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而它的发力点主要就是背阔肌,当含腆交替运动共同扩大范围时,使背阔肌随之交替曲伸,反复地强化,达到背阔肌真正曲伸自如,能随意控制的目的,从而充分利用阔肌这一表现区域,加强了中段的表现力。
在舞蹈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这些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提沉”作为训练的重要内容贯串始终,它是将自然气息艺术化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使学生逐渐对呼吸与身体的关系有了体验和认识,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身韵把动作动态与内涵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使身韵元素自身也达到了训练性、审美性和适用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