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零星散落迁来的屈指可数就能夸大为“填”,而且还把湖广自身的方言“填”丢了。
我们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官话分支。
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的诸侯秦国就纳入了疆域,历经汉朝刘邦经营、三国时期刘关张等北方集团的经营……所以才是北方语系。
而湖广(明朝清朝的湖广指湖北湖南)是赣语、湘语……百越音为主,和四川话格格不入,不互通。
四川话的形成依据有哪些呢?特作解答,谨供参考:
一、避乱入蜀,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一部分经三峡逃亡入蜀成为客居。当时的湖广是指湖北、湖南、广西,故语言大多是湖广话。
二、义军入川,明玉珍、***父子建立“大夏”15年——当时的“农民***”,入川部下大多是湖北人。交流语言也是用湖广话。
三、避祸入川,红巾军为躲避明朝官兵捕杀之祸,从湖广地区逃亡入川,投到***部下留居,大多也是湖广话。
四、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忠入川,攻打***农民***,大部分是安徽人,留居四川,说的仍是湖广话。
五、明末清初期,期廷动员入蜀的移民大多来自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等地为多,以湖广人为最多。盛行用湖广话交流。现今很多姓氏先人都来自广东梅县、长乐县、湖北麻城、孝感等地迁徙而来,交流都统用湖广话(客家话除外)。
早在六百年前,四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广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广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的四川(官话)话体系。
原四川话是没有标准音的。后来代表四川话的成都话为公认的标准的四川官话。四川官话地域很广,这便是四川话这一大方言的形成由来。另外成都话以川剧、四川曲艺包括评书等的语音为标准音。四川话能广泛流传至今是因为互通度高、与国内南北各地方交流无任何障碍、与北方语系相似(湖广话也属北方语系),能很好沟通。故流传至今仍能广泛传承。
综上所述,四川话又称巴蜀话,又称西南官话,是由明以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话包括下江话(嘉陵江、三峡地区)和来自湖广(湖北、湖南、广西)以及广东、江西等地的大批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形成。四川话以风趣、幽默、机灵、麻利为其独有的韵味。四川话现已幅射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广西等地,交流都十分融合,地方方言也十分相似。
四川话地方方言很多,举例以飡读者:如解手、咋个、洗白、字墨、瓜娃子、装疯迷窍、脱不了手、遭起、龙门阵、娃儿、耙耳朵、雄起、巴适、不摆了、扎起、相因、嚼牙巴、扯把子、宝气、背时、茅斯、切猫、丁丁猫、抓子嘛、大脑壳、孩子(鞋子)、冲壳子、虾子、棒老二、搓一顿、电棒、洋马、没脚海等等,不胜枚举。凡外省人听到这些四川方言会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脑壳!
湖广填四川,很多人理解为只是两湖两广移民四川,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解读。
张献忠屠川过后,四川遍地悲凉,人烟稀少,虎豹横行。当时四川的人口少到什么程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江南一县人数,可抵全川人口。
清***为了***向四川移民,重新恢复天府之国的美誉,制定了一整套的鼓励措施,减免租税,先后动员了全国十三省青年劳力,向四川移民。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百年,先后向四川移民100多万。其中两湖两广移民,只占移民总数的大约37%,还有百分之六十几的人,是其余9省的人士。
当时进入四川的道路非常困难,所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四川移民的大部队,大多数是经三峡水道先入重庆,然后,把重庆作为集散地,再向四川分发的。
另外的两条主路,一个是川北剑门关进入的甘肃陕西的移民,另外一条线是借贵州进入四川的。
正因为移民涉及十几个省的人士,所以,四川话实际上是多种方言演变来的,它还是属于北方官话系统,但已经做了很大的更改,以适应四川的习俗。
湖广填四川,是当时中国用移民的方式,开发因暴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地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只能说有关联,但不能划等号。
首先,古代是没有湖北话的。湖北不同于四川,湖北省是清朝才有的,之前得朝代是湖广省,荆湖北路、荆州地区等,这些地区也包含了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古时候两湖地区的方言,现在和湘语非常相似,后来随着语言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和演变,湖北地区和湖南北部等地区逐渐变成了官话区。
而四川是一个移民形成的省份,历史上出现的湖广填四川,一共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因为南宋的抗元战争,使得四川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九,在元朝统治的100年里,四川纳税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到了南宋,四川则是全国税收排名第二,可见战争对四川的才导致人口稀少。元末时农民起义,湖广人明玉珍带了大约十几万的湖广军队和大量农民进入了四川并在那里称王。
到了秦朝康熙执政时期,四川巡抚张德地曾给康熙上过一道奏折:“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元末明初的移民才使得明朝时期四川的湖广籍的人口数量占了绝大多数。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是在明末,清军入关以后,无论是张献忠(张的军队中很多都是湖广人)屠的四川还是清兵屠的四川,总之,四川的人口数量又一次大减少,当时成都可以说是荒无人烟。康熙二十四年,经历了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人口数量只有9万多人。
所以,如今的四川话,也被称为是西南官话,最早的称呼是湖广话、上江话。而对应的是四川有一些地方说的是湘语的方言岛,也被称为“老湖广话”。所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四川话和两湖有间接的关系。
因为年代并不算太久,所以如今的四川话和两湖的说官话地区人相互用方言,他们之间的交流基本没有什么问题。说四川话和老湖广话之间的交流,一般四川人都能够听懂说湘语的一半,说湘语的则基本能全听懂四川话。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发生的年代。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四川方言的来历: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
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
三是避祸入川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
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旺的声调是几声?
音节wang 声母w 韵母ang(后鼻韵母) 声调第四声(声调标在字母a上) 。
旺,汉语常用字(一级字)[1],读作wàng,最早出自小篆,本义指光明旺盛,引申意指火势剧烈,也形容事业兴隆、发达、繁盛。
旺的声调是四声。
旺,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wàng。
康熙字典【辰集上】【日部】《集韵》《正韵》于放切,王去声。同暀。或作旺。光美也。《玉篇》日晕。
旺字的声调是:
1、读音声调:旺 ,汉语拼音是wang,读四声,即“旺”字;
2、组词句:
(1)旺盛,庄稼长得真旺盛; (2)兴旺,祝你兔年事业兴旺发达;
(3)旺季,现在正是蔬菜生产的旺季;
(4)旺月,春节是旅游业的旺月。
旺的声调是4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2021年遵义市管辖实际人口有多少?
遵义市2021年常住人口659.23万人,遵义市是个多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遵义境内少数民族人口无详载,只见少数县志有片断记述。市内居住的民族,古代称为西南夷。春秋战国时期,今贵州四川云南一带建立的夜郎、滇等地方***,是以濮人为主体。西汉时期,濮人建立的地方***被郡县制所取代。
遵义市辖三个区,7个县,2个民族自治县,代管两个县级市。截至2021年,
总常住人口为624,8万人
红花岗区总常住人口,85,65万人。
汇川区总常住人口,57,25万人,
播洲区总常住人口,68,51万人。
古代播州的地界在现代对应哪些地方?
古代播州的地界在现代对应贵州省遵义市
播州即今贵州省遵义市。唐朝武德、贞观之时,国威大震,34;四夷宾服"。贞观九年(635年),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地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十三年(639年),以废郎州的六县地置播州(明代解释播字,为番之有才者,即招抚蛮夷所置的州),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播州之名,播州一直存在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时961年
古代播州位于现在的四川、重庆、贵州交界地,有六个县范围,治所在今天的遵义附近。那里崇山峻岭,少数民族云集,古时候属于三不管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王朝从未染指这一地区。明朝时期彻底归顺中原王朝。
古代播州指今贵州省遵义市,对应的是遵义市辖区播州区。地处贵州省北部,大娄山脉东支中段与乌江中段北岸之间,东接湄潭县、瓮安县,南邻息烽县、开阳县,西连仁怀市、***县,北邻红花岗区、汇川区。属于国家战略下的黔中经济区和黔北经济协作区核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