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古典起源?
汉唐盛世是汉朝和唐朝时文治武功及国际声望较强盛,所以人们将汉唐两朝出现的盛世统称为汉唐盛世。
在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家统一、文化昌明、武功强盛、国威远播,是汉唐两朝的共同特点。汉朝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等,而唐朝则有贞观之治、***盛世等。但是,两个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选择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路径。汉王朝在汉初地方分权的背景下走的是中央集权化不断加强的 道路,唐王朝则在初期高度中央集权的背景下走的是地方分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道路。
汉朝和唐朝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华夏族在汉朝时期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铸就了《史记》、《汉书》、汉乐府、造纸术等伟大的著作与发明。唐朝由于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人在国外建立的唐人街享誉海内外。
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为代表的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发展成熟的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而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它是一种全新的中国舞蹈流派。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招惹谁了,为什么古人总想”斩楼兰”?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提主这是一题多问,听我一一道来。
一,“楼兰”在西汉时期是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楼兰古国,原本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
古代楼兰是现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楼兰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西域的枢纽。2世纪以前,楼兰是西域著名的“城廓之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分叉点就是楼兰,它通往敦煌,西北能到焉耆、慰梨,西南通往敦煌。
二,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诗释义】
青海湖上空云雾重重,将雪山笼罩,连绵不断而洁白的雪山都变得一片黯淡,什么都看不很清楚了,茫茫边塞,只剩下孤独的城楼和玉门雄关,在千里之外遥遥相望,甚是孤寂。
保卫边疆的将士们,个个身经百战,那怕铠甲磨穿,誓言那怕战死沙场,壮志仍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决不返回家乡。
三,“斩楼兰”是用作杀敌建功的典故,出自于《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汉书·西域传》。用作杀敌建功的典故[1]
西汉时期,楼兰和车师两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派兵征服了这两个小国,楼兰国王去世后,新楼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汉朝准备派人征服楼兰。这时朝廷有个骏马监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奋勇,要求出使大宛。大将军霍光见他如此有胆识,便让他副食人马前往大宛。傅介子马到成功,不但使楼兰王谢罪,而且趁着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了大宛。汉昭帝以后,楼兰国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最后斩杀了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
唐代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运用了这个典故:‘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而诗仙李白的名篇《塞下曲》也有:“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的诗句,同样也运用了这个典故。另外你且看“愿将腰下剑,本为斩楼兰”、“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这些都我们耳熟能祥的诗句。
四,那么古人为什么总想“斩楼兰”呢,它为何招引古人如此愤恨呢?
主要还是楼兰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它北临匈奴,西接西域,正好处在汉朝出使西域的路上,而楼兰两头称臣,快活了很多年,左右摇摆,态度不定。最终激怒了汉照帝,一定要拔掉横置于通往西域的屏障而后快,楼兰最终没逃过被灭国的命运,逐渐被淹埋进滚滚黄沙之中,留下文人骚客们用“斩楼兰”以抒发壮志情怀,热爱国家的美好感情。
或许这就是古人总想“斩楼兰”的原因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唐古典舞的支点依托原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唐古典舞的支点依托原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