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是中国第二大语言体系吗?你怎么理解?
简单普及一下粤语,虽然不是中国第二大语言,但影响力也不小。因其「九声六调」,因此醇正的粤语是非常好听的,尤其是用于古诗词朗诵时。粤语属于广府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广州话,白话,英文名Cantonese。它是粤语系中的典型代表,但其本身是不断在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之前。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减少受北方语系影响。讲粤语人群主要分部在华南地区,两广港澳,东南亚以及英美和澳洲地区的华人社区之中,因此人数也很多。
中国官方语言是普通话,
中国没有官方第二语言.但是由于广东人历史上对外贸易比较频繁,加之香港在世界上的地位,从一般范围来看,国际社会默认的中国第二语言是粤语,但中国官方没有证实,却也没有否认,但作为第二语言却也说不过去,因为普及度不够。
粤语差一点就成了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就是差不多普通话的地位了。
现在是我国的第二大语系,粤语也就是广东方言:而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
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
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洲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粤语虽然是用汉语字,但词汇非常丰富,特别是形容词,比普通话细腻,贴切得多,有些粤语词用普通话翻译不出来。
大家好,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人。曾在广东,工作过一段时间。感觉到了广州,在街上也好,听收音机也好,看电视也好。到处都是粤语。
粤语不再是方言,它已经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而什么江南话,四川话都只是方言,不是被承认的独立语言请看以下***文件:QUOTE:ChinaOfficialLanguages=MandarinLeadingLanguagesindailyuse=Mandarin,Cantonese,Xiang,Min,Hakka如上,粤语已非一般方言鸟语,粤语乃仅次于普通话的中国第二大语言,xiang是湘方言(主要是湖南地区),min是闽方言(主要是福建地区),hakka是客家语(众多省份的局部地区)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下国家日常生活中也会运用到粤语:QUOTE:Australia(澳大利亚,也就是澳洲)
回答完毕,麻烦点赞。
比较西方的拼音语系,我们汉语还有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同字在不同流域发音不同的现象。现行的普通话是以北方官话音为基础,以北京话发音为参照逐步规范形成的。而粤语、是一个闽南方言为主形成的、是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汉语发音体系。值得一提的是,相对普通话发音,粤语发音更加遵循比较严格古韵规则,现代作家诗词歌赋作品平仄押韵可能符合普通话标准,但是对照古韵却有可能强差人意,甚至是相去甚远。而能够通过粤语发音检验的,反而比较标准规范。这就是为什么粤语歌曲悦耳动听的原因所在。因此,个人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粤语与普通话都是我国重要的语言发音体系,重要程度伯仲之间,排第一不合适,排第二有点亏。
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如何?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甚至规定禁止商贾之家穿绸纱。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大学士高拱上疏《议处商人钱法以苏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隆庆帝***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人的作用。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亦贾亦儒”“弃儒就贾”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此外,商业用的书也开始出现。商人为实用目的而编写此类书籍,内容介绍贸易路径沿途的交通、习俗及商品行情等。此类书籍现存最早者为《一统路程图记》。此外,由于商业的发达,各地纷纷开始大量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运销他处,使得区域分工日益明显。
明朝初期,明太祖洪武年间尝试使用“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货币同样经历了迅速的通货膨胀,它在1450年暂停发行,但是直到1573年仍在流通。直到明朝晚期李自成威胁北京时,这种纸币才在1643年和1644年重新印刷。在明朝大部分时期,中国有一个包括所有重要交易的纯私人货币体系。而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从海外流入的白银, 开始在南部省广东作为货币使用,并在1423年传到长江下游地区成为纳税的法定货币。各省税收自1465年起以白银的形式上交首都,灶户从1475年起开始使用白银支付,徭役豁免费从1485年起使用白银支付。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部分通过西班牙人从美洲的进口得到满足,特别是秘鲁的波托西和墨西哥,在西班牙人1571年建立马尼拉之后。但这时的白银还没有被铸造。它们以重量为一个标准两(约36克)的银锭(被称为元宝)流通,尽管其纯度和重量在地区与地区间略有不同。
明朝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16世纪中叶之后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中晚明经济的发展,当时明朝占有世界白银需求量三成左右。明代经济的另一个特色是城镇经济的繁荣,运河沿线由于往来商船不断,周边如济宁、淮安、扬州等都非常发达。东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经济集散地。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形成按籍贯区分的商人集团,称为“商帮”,如徽州商帮、晋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苏州洞庭商帮、江西商帮等。这些商帮以“会馆”为联系场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明嘉靖、万历间,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大量外销赚取外汇所得;外国的不少东西在中国城市都有卖,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当时商业大都会以江南的商业城市最多,有南京、仪征、扬州、瓜洲、苏州、松江、杭州与嘉兴等,华中其他商业城市尚有汉口、南昌、淮安、芜湖与景德镇等,西南内陆有成都,华北有北京、济宁与临清等,而华南则有福州与广州等。
晚明至清朝这一时期,明朝生产总量所占的世界比例在中国三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600年明朝生产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事实上据他研究,1500年中国生产总量(618亿美元)已首次超过印度(605亿美元)。这里仅表明购买力平价,与所谓财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大多数中国学者如刘逖认为麦迪森已经高估了中国历史上的生产总量和人均生产总量。据刘逖指出国际公认的生存水平线是400美元,因此刘逖对麦迪森明朝数据做了调整,认为若以1990年的美元价值换算,1600年中国人均GDP在388美元、1610年在386美元、1620年在391美元、1630年在344美元、1640年在367美元,而非麦迪森说的一直维持在600美元。
而隆庆年间的开关,进一步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