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古代相当于什么学历水平?
感谢悟空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就是,这两个没有可比性。古代科举制的考试和现代升学教育考试目的都一样,都是培养人才,为国家社会发张做出贡献。他们没有可比性的具体表现是:
第一,古代科举推选的人才主要目的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他们遵从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法则,而现代教育史培养大量的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是其中的一个分类项,大多数的人才都走向了社会,大小企业是他们的主要就业地。
第二,古代基础教育没有***官办的,大多都是私塾教育,人民的识字的人比较少,文花水平普遍都低。而现代社会则是有大量的国家举办的学校***育,人们的识字率和文花水平都比较的高。
第三,古代教育的内容,基本以儒家学说为主,考试比较单一,都是靠政治策论一类的文章,基本没有其他的科目,说白了就是考文科类的东西。而现代的教育制度,基本很全面,理科文科都考,学生的学习范围比较广,知识储备液比较丰富。
第四,古代教育考试的时间,招揽人才的数量和现代没法比。古代教育没有普及,学知识的人少,现在是所有的人都要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但是还是掌握了很多的知识,这个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现代社会的教育和古代没法比,更不能进行比较。古代社会有古代社会的限制,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基础不一样,就导致两个不能进行比较,毕竟比较的条件就是两个在同一基础上进行比较的。
古代没有学历教育,学习内容、考核标准和要求都不一样,无法一一对应。这是教育体制不同。但也有些相似点。
1.古代教育机会少。中国夏朝就有针对王公贵族的子弟学校,后来一直都有官学。直到孔子,兴办私学,平民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学习是特权,不是普及的,很多统治者希望民愚。
2.分阶段教育,但更加灵活。基本上分为启蒙教育和大学两种。蒙学,相当于现在的初等教育,学习内容一般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大学学习诗书乐礼春秋。古代历朝一律不论年龄和学习时间,有能力学好,就能参加科举考试。
3.初中高等教育体制。把学习阶段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是从1903年清***颁了癸卯学制开始的,从那时起才有了现在分阶段教育的雏形。
综上所述,如果要将现在的阶段与过去对应的话,只能大概说初中、小学对应蒙学,高中以上对应大学。具体就别比了,没有可比性。
这个没有对比性。
勉强说的话,小学初中之类的基础教育是在私塾中学习。小学一般是在自己家族里的私塾,也被称为村塾、族塾。
而族塾中成绩优秀者,或者有条件者被推荐到当地的官办私塾中学习,这也被称之为教馆、门馆、学馆,这算是初中了。
因为自己家族的私塾老师一般为家族落第的亲戚或请来的落第先生,而官办私塾中则为官场中致仕回家乡办学之人。其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在考秀才之前,无论耄耋或是总角,老少读书人都被称为童生,即使是鬓发苍白的老人也不例外。
一个童生要成为秀才,必须经过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统称为童试,亦称小考。只有通过了府试,才算真正有了考秀才的资格,这也就是正式的童生资格,是为官方认证的“文童”。从此,诉讼时有权自称“童生”,不用跪拜,且有座位可坐;婚丧典礼时,有权和官员同桌而食,农商则无权。不少人考县试,就是为了要个文童资格。这可以说就是现在的大学生了。
而秀才之上就是考举人了。秀才参加省一级(或者其他行政单位名称,各个朝代不一样)考试通过的,才是举人。那么,举人勉强算研究生水平。
最后,所有举人参加全国考试,通过之后就是进士。进士考试的殿试第一名,才可以称为状元。所以进士就算博士生吧!
那么最后总结一下:
小学、初中——私塾学习;
这个应该不能直接对比。就硬拉着对比一下。
没有上过小学的相当于古代的白丁。
小学、初中、高中相当于读私塾的学生。
大学生相当于秀才。不过古代的秀才需要考试,而且很多人考不上,考不上的就一直是童生。考上之后才是秀才,秀才是很有学问的人。
研究生相当于举人。不过举人直接就可以入仕当官,至少是个七品县令。不过现在的研究生还在为生计奔波。举人是生员参加的省级考试,考上之后就是举人。
博士生相当于贡士。贡士是举人参加的国家级考试,考上之后就是贡士。
博士后相当于进士。进士是贡士参加的国家级考试,皇帝亲自主考,考上之后为进士。
进士前三名就相当于现在的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