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捻军起义的结局如何?
“捻"又叫“捻子",是清朝嘉庆年间淮河流域的一种民间秘密组织的名称。人多的叫大捻,人少的叫小捻,参加捻的人为捻党。捻党中流传着一个真***参半的故事:当初孔子师徒被困于陈、蔡(《论语》有载),几天吃不上饭,孔子派学生向范丹借粮,范丹是穷苦人,经常吃不饱饭,但为了救孔子,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点粮借给孔子。后来孔子做了司寇,有了数不清的粮食财产,却赖帐不还。捻党说当官的都是孔子的后代,捻党是范丹后代。范丹后代有权向孔子后代讨旧债。(孔子估计要敲棺材板,当然也会爬起来用拐杖敲打通过科举当官的后代学生)。捻党以此思想来煽动农民抗粮抗税。
一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捻党树起不同旗帜响应,称捻军,活跃在长江以北的皖、苏、鲁、豫,从1853一1868年,长达十五年,兴起后先以沃王张乐行、奏王苗沛霖(反复倒戈,和冯玉祥有一拼,后反清被杀。)为首,受洪秀全封号,是太平军的友军,后张乐行被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族侄张宗禹接过叔叔的大旗,和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一起继续抗清,先后纵横于皖、豫、鲁、苏、鄂、陕、晋、冀八省,极盛时兵马达二十万。
捻军飘忽不定,忽东忽西,时南时北,机动性很强,是名副其实的闪电部队。僧格林沁欲战不得,欲罢不能,气得火冒三丈,几个圈子兜下来,清军被拖得人困马乏,精疲力尽,怨声四起。老僧也疲惫不堪,右手软得连刀也举不起来,左手连缰绳也抓不住,只好用一条布带套在肩上,系住手腕,揽缰而行。
同治四年(1865年)5月,捻军退到山东曹州(今荷泽县),在高楼寨的河堰背后和附近的树林中,摆下“口袋阵",专等老僧。老僧追来,见无动静,以为捻军分散觅食去了,他得意洋洋地命令曹州知府:准备五百猪、五百只羊,灭了捻军后,犒赏三军。
见老僧入网,前面诈败的捻军杀个回马枪,两翼捻军伏兵四起,清军像无头的苍蝇乱撞,老僧退守叫郝胡同的村庄。捻军完成铁壁合围,老僧深更半夜倾巢突围,钻进黑压压的树林。捻军齐出,把清兵冲散成三截,张宗禹亲自操炮,捻军马步兵密切配合,清军哭爹喊娘,四散逃命。在朦胧月光下,张宗禹发现一群清军簇拥着一红顶戴奔逃,他估计红帽子是老僧,带几十名骑兵,挥动长矛大刀追过去。僧王被刺中肩部,但恰巧几名军官挡住去路,等老张杀光清军官,老僧早已躲起来。
后被十五六岁小战士张皮绠举刀砍死。这就是有名的曹州大捷。
僧王死后,清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数省兵力,画河圈地,在左宗棠、李鸿章率领下,加大围剿力度,1868年1月,东捻军赖文光在扬州全军覆没,领头大哥赖文光先被俘后被杀。
西捻军在同年8月,被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月大雨,捻骑无法奔驰,在茌平溃败,领头大哥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
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