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在古代是如何成为当代“网红辣子鸡”的?
谢谢邀请。
先秦典籍,文彩斐然,读之朗朗上口,思之回味无穷者,当数《诗经》和《论语》。
《论语》中的“论"指孔夫子在教学和从政过程中的经典语言,“语"指群***与夫子的问答之辞。立意高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富含文辞美妙和哲理深邃,为两汉及唐代(特别是韩愈和李翱)散文家提供了借鉴。
真正把儒家经典奉为士人修身理政的圭皋,始于南宋时期,以《五经》作为科举命题,可以说朱熹扛起了儒学升华成理学的这面大旗。
当时及以后,士人只在儒家的故纸堆里扒拉,言语务求出奇出新,立意只以朱熹之说为中心盘桓旋绕,从而造就了另一个儒家***——朱子。
《论语》一般作为生员(秀才)和举人(也称孝廉)考试的题库,出尽了风头,成了无可替代的首选教科书,被一步步抬上了圣坛。
即便今天读来,仍有无穷回味。
虽然《论语》曾经桎梏中国人的思想达数百年之久,但它的光芒并未敛退,依然夺人心目。
《论语》现在是公认的儒家经典,但其实从汉朝独尊儒术之后的1200多年里,它也只不过扮演着妇女儿童启蒙读物这样的小角色。这1200多年的读书人都认为儒家著作只有《五经》才是正宗的。
直到南宋一代大儒朱熹使用了现代明星经纪人,才懂得三个绝招,一夜之间颠覆《论语》的地位,把它包装成儒家第一经典,征服了你我走红到今天。
第一招:贴标签赢取高辨识度
现在提起《论语》普通人都能了解它的中心思想是个仁,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就简要地说过,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就是仁德了。《论语》提倡的内容,其实涵盖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但朱熹在包装《论语》时给他贴上了一个天理的大标签,仁义礼智信是天理,三纲,五常也是天理,读论语,明天理。竹溪通过天理这个标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成本,迅速提高了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辨识度。
第二招:抱一条最粗的大腿
花红靠花农,人红靠人捧,《论语》要想从妇孺读物变身主流名著,是需要有人来为他背书的!在当时最强的靠山无疑是帝王。朱熹在《论语》中找到了更符合统治者需求的内容,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的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来意思是老百姓能干,我们就指挥他们干得更好,如果老百姓不能干,那我们就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变干!朱熹却去掉了句子中间的标点符号,把这句话解释成老百姓只配接受统治,不配接受教育,这明显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宣扬愚民政策,于是《论语》便受到了统治者们的大力推崇。抱上了这条最粗的大腿,想不红都难。
第三招:修改人设快速涨粉
孔子在《论语》里提倡周礼,原本是为了维护先秦时期的贵族等级秩序,但经历过五代十国的乱世,传统贵族势力已经衰落。在宋代庶民家族却开始兴起,但庶民家族庞大却缺乏秩序。朱熹迎合了需求,强调《论语》中的孝悌言论,要求后代不光得尊重父辈,而且在父辈去世后,还必须遵从父辈们的三观。《论语》中抽象的道德理念被当作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这为庶民家族树立了新的道德体系。于是无数百姓对论语路转粉,《论语》依靠贴标签和抱大腿,才拥有了今天儒家经典的地位,但这也让《论语》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变得刻板而保守,这恐怕是远离了孔子和他***的初心!
只有读过《论语》的人才明白,这里是一个讨论真理的讲堂,而不是忽悠信众的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