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事迹概括?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跟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长汀县。长汀县是福建省较早开始香菇栽培的地方,人们希望依靠香菇种植脱贫致富。
但是,栽培香菇通常需要先砍树,用树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种。种了香菇,就少了树木,当地“菌林矛盾”突出,生态恶化。
来到长汀县河田镇罗地村,林占熺被眼前的情景深深触动了。这里的“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悬河”四周山丘荒秃、植被稀疏、耕地沙化,一派凄凉。
“能不能‘以草代木’,减少对森林的消耗?”早在1***1年,林占熺在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时,就萌生了这个念头。长汀县之行,让这个念头再次涌上他的心头。回到学校后,他一心扑到“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上。
事迹概括如下:“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
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近日在节目《榜样7》中又一次重温林占熺的事迹,我深受感动,为林院士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所折服。基层干部处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要如他般勇挑重担,把滚烫的初
【“菌草之父”林占熺】2017年9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荣获脱贫攻坚贡献奖的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在会上受到了表彰。
1943年出生的林占熺,30多年来锲而不舍地做一件事——利用菌草科技扶贫。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到以草治沙固土、发展菌草畜业,他的足迹遍及国内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远赴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把致富的***撒向广袤的大地,赢得“菌草之父”的美誉。
从1989年开始,林占熺自觉将生态治理和科技扶贫结合起来,率领团队先后在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区,开展菌草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沙漠荒滩、黄土高坡、青藏高原、海边风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黄河水冲击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当年驼队走到此处,常常陷入黄沙,掉进河里,这里因此得名“阎王鼻子”。
林占熺一直试图扭住“阎王鼻子”,用的还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菌草。
2013年,林占熺和他的团队驻扎进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9年时间里,不断摸索用菌草防风固沙阻沙。第一年,他们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后,终于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固沙作用。
经过4年的试验,林占熺团队筛选出的“绿洲一号”菌草,可以在含盐量9‰以下的盐碱地种植生长。菌草不仅能保持水土和降低土壤的盐碱度,还能作为动物饲草,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1 林占熺是一位优秀的社会科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其事迹值得概括。
2 林占熺在学术界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并在《国际政治科学评论》、《国际问题研究》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
3 林占熺担任过多个国际性组织职务,是联合国安理会专家和不扩散武器条约咨询委员会成员。
他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4 林占熺还积极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建设工作,担任过多重重要职务,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林占熺的卓越事迹展现了中国学者的风***,他的成就为全国研究生展示了一个学术追求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