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唱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形式?
人与人之间说话主要是:问与答。
门上贴对联的对联可用于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出下联,称为:对对子。
电影刘三姐所唱西南地区唱的山歌是:对山歌。
这都是顺着第一开口者意事意思说话方式,只不过被咏诵出来了。
诗词的唱是“抓谱”式似的快速且有节奏辙韵的念词,现相声的快节奏说短句称为唱一段词。
即:
现代人说的唱歌的唱,是古时的咏。
而现在佛教的念经,是古时的诵。
而古时的念,是现在的吟。
这都是有韵调腔板的。腔板地方上多称梆子。
诗词的“唱和”,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
和诗分为:依韵,用韵,步韵,及和诗4种形式。
至于词的“唱和”,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 一般说,词牌 并不是词的题目,只是相当于词谱而已。到 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牌下 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般词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 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 平仄,且每个词牌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 相同。 词一般都分上下两阕(或上下两片), 极少数只有一阕,或三阕以上。
别人填了词牌,和词者只要按该词牌格式填入不同的词句即可,但主题应与填词者相呼应。
古代诗词的唱和,也称为酬唱或唱酬。是诗人之间相互酬和应答之作,是从歌曲的唱和借鉴发展而来 最早起于东晋时期,那时候,唱和的诗歌作品开始出现,到南北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君臣就一个事情唱和作诗的情况很多。唱和诗歌到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产生大量唱和作品。唐宋以后,唱和之风不衰,仍有一定成就,甚至于现在还有。 这些唱和诗歌,题材相同,体裁相同,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相近,然又会各有侧重。可以是同时而作,看到别人的作品后再作。根据形式可分联句(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一句或数句,联结成一篇)、酬和(诗词应答)、赓和(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追和(根据前人所写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而作)。 这些唱和诗歌音韵也逐步变得灵活起来,从最初的照用或者变次序使用原诗韵字(专业名词为用韵或次序)到同韵不同字(同韵或依韵),再到变韵(不受原诗音韵限制)。唱和诗歌名篇唐宋居多,如《戏赠杜甫》 《赠李白》《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舟中读元九诗》《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等,现代诗人也有杰作,***与郭沫若的唱和就为人称道,脍炙人口。
什么是古诗词中的唱和?
唱和本是指唱歌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后来唱和也作为彼此以诗词赠答的代词。
古人的资讯手段远远没有我们现代人发达,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除了面对面,只好借助于书信,再不济或者口信啦,“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古人没电视没网络,只好读书,头悬梁直刺股,勤学苦练,长知识,还能博取功名。学好本领,除了写文章,就是做大量的诗歌,一来一往的互相交流,就形成所谓的唱和。
唱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是甲赠乙诗词,乙回答甲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韵;
第二种是甲赠乙诗词,乙根据甲所赠诗词的原韵写来回答,又可细分为依韵、用韵、次韵。
打个比方说,大诗人白居易做了一首好诗,才美不外现,如同衣锦夜行,会很不爽,于是就想到要给好朋友元稹显摆。
元稹也是学富五车的大才子啊,读了好朋友白居易寄来的诗歌,也要意思意思,于是也写诗作答,这就是唱和。
唱和,有时候也叫唱酬,有时候也叫酬唱,反正都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