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
我认为:文学和数学、化学,物理不一样。数学等学科是固定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而文学是活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死搬硬套,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文学创作应该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只要语言表达清晰,流畅,优美,能够全面,完整的叙述***的真实情节,能够让读者读懂,能理解,并且能受到欢迎,就是好作品!
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沒错,既要考虑平仄,又要照顾韵律,还得使用对偶,分明是一种规则,一种约束,因此说是镣铐也不为过。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比喻。
格律诗是诗中的瑰宝,正是那平平仄仄、押韵、对偶,构成了诗的完美,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推崇。格律诗,多少人在苦思冥想,读它学它用它; 格律,更是格律诗爱好者愿意承受的、愿意遵守的规则与约束,他们还就愿意按这么个套路来学写诗作,甚至会感到其乐无穷,乐在其中; 你不愿意受此约束,想天马行空自可以去写古体诗,也称古风、乐府等,另外还有张打油的打油体也可备选,但没有理由也沒有必要非得主张格律诗去格律化。
李白是写格律诗的大家,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被公认为是唐代律诗中与崔颢《黄鹤楼》齐名的扛鼎佳作。但李白更喜欢写古风,常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他的格律诗与非格律诗构成了他的整体作品,人们在赞赏他的格律诗的同时,又崇尚他的大量古风作品。李白的古风(其三)"秦王扫***,虎视何雄哉!......″大气磅礴,简劲豪迈,史实与夸张、想像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兼备,堪称上乘佳作。《蜀道难》《梁甫吟》等更是唐诗中的精品。可见非格律化的古体诗与格律化的近体诗本身具有同样存在的价值,也无所谓孰高孰低。
偶向以为,谁觉得格律诗即近体诗束缚人,那就尽可放胆去写非格律诗的古体诗即古风、乐府,再不济还可写写打油诗,为何就那么既痴迷推崇格律诗,又想打破规则来重塑格律诗呢?恕直言,那是不是一种对写好格律诗的恐慌的反应?!
另外,还有现代的自由诗任人们发挥驰骋,何必老拿格律诗的格律说事呢?这类题目几次三番地出现,显得特沒劲。哪个真要改规则,哪个就去写那沒有格律的"七律″"五绝″好了,报刊上不让发表,发在自媒体上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反正作品问世自有评说,自有公论。想指望改革格律诗,打破格律,恐怕沒门。
这种说法很不准确!近体诗的“格律”绝不是“镣铐”。充其量,它只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规则。
做什么事都要按规矩来,这不是问题。譬如体育,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规则,参加者必须心悦诚服地遵守。规则虽然对人的行动自由做了某些限制,但是,为项目增加了无限的魅力,和鲜明的特色。参与者都从中获得公平的愉悦和滿足。
我喜欢打羽毛球,这项话动的规则就很严格:球网限制了击球的最低高度,底线和边线限制了击球落点的范围…。发球不能过腰、不能过手,不能***、不能滞球、身体及球拍不准触网、不准过网击球…规矩森严。但是,无论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运动员,没有任何人质疑规则,绝对没有人视规则为“镣铐”,也不会有什么“戴着镣铐跳舞”这种奇怪的心态。当然,确实也有好多朋友,他们不屑于场地、规则限制。就在楼间空地,或公园里打球。一样锻炼身体、一样怡然自乐!
近体诗的創作必须依照“格律”,每个字要分清平仄,并依据规定的平仄规律开头。每一联中上、下两句平仄要相反(相对)。两联相邻的句子的平仄要相同(相粘)。律诗中部两联(颈、颌联)要对仗…等等,并不比体育项目的规矩繁琐,却能让我们在創作中,体会到极大的愉悦和成就感!
有些人总是强调:不能“因文害意”,“只要有好的意境,格律可以不用顾及…,”对于这样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因文害意”?!格律诗规矩是严格:可是,自唐朝以来,格律诗的精品却是灿若星河!很多作品无论格律、还是意境,都足以让我们“五体投地”!至于说:有了好的意境…,什么是“好”的意境?如果不顾及格律,谁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意境的句子!如果不能,那就乖乖地去遵守规则!
看来我们真的只好“戴着镣铐跳舞”了?其实大可不必!恶其限制,我们不参与这项目就完了。诗歌創作有多种形式,为什么非格律诗不可呢!恰如我的邻居,也爱打羽毛球,但从不上场地,就在公园里,约几个好友,酣畅淋漓地切搓,也是其乐融融。用他的话说:“又有网、又有线,手都伸不开,劲也使不上。遭那罪干啥?这多自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