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帝王祭孔先祖的汉高祖祭孔具体是怎样?为什么能被称为“祭孔第一人”?
在汉武帝之前治理国家的理念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因为汉武帝继位不久就想任用儒家学者为官,被窦太后给否定了,说明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廷上是不认儒家的,所以汉高祖不可能祭孔的.
汉武帝为了国家的统治需要儒家的想法,所以在窦太后逝去以后,任用儒家学者阻力小了,才开始让儒家学者做官参与管理国家。
汉武帝继位时汉朝已经建国五六十年了,可以说国泰民安。需要一种文化思想来统治百姓,使国家更安稳,其次汉武帝想泰山封禅需要儒家人帮忙,从此汉朝独尊儒家,估计才有后来说的祭孔之说。但是汉武帝是没有祭孔的,可能是后代儒家为了感谢汉武帝,给他添加为祭孔第一人吧。
第一部分
在历史上,有不少帝王曾经亲自到孔子家乡曲阜的孔子庙祭祀孔子,在这些帝王中,汉代的高祖刘邦是最早的一位。
刘邦是一位起于小吏的草头天子,汉初大臣又大都来自楚地,且多为屠狗卖缯之辈,他们对儒学没有任何的了解和兴趣,因此,儒生们不得不谨小慎微。
陆贾是一个有口才的辩士,他本为楚人,一直跟随刘邦征战,他在刘邦面前称说《诗》《书》,尚不免受到刘邦的责骂;
叔孙通穿着儒生服装相见时,刘邦也感到厌烦,叔孙通只好改变了自己的服装。他本是薛人,但刘邦是楚人,叔孙通便穿上短衣,打扮成楚人模样。
刘邦开始时对儒生的态度十分恶劣,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儒生前来见他,他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与人谈话,则常常大骂,完全是一副流氓无赖的形象。
他即位称帝之初,对儒家的《诗》《书》等典籍没有丝毫兴趣,也就是说他对儒家典籍的教化作用一无所知。
可是,后来的刘邦却与先前判若两人。据《全汉文》卷一记载,他在《手敕太子》书中说:“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以后,路过鲁地时,他还“以太牢祠孔子”。他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
刘邦对孔子和儒学由谩骂、蛮横转为敬重、尊崇,主要缘于当时残破现实的逼迫。
汉初,经济极度凋弊,政治混乱,民怨沸腾。历史的曲折多难和巨变,给新兴的汉王朝提出了时代的主题,他们不能不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统治秩序,改变当时的残破局面,正视这突如其来的国家学说的空缺。
当战争的烟尘散尽之后,他们首先思索的是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祭孔大典
汉高祖刘邦,也就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沛县人,出身于普通的农家,在秦朝时担任沛县的亭长,后来随着秦统治的***,各地起义四起,刘邦集结人马响应起义,投奔项梁,后被封为武安侯。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先入关,在楚汉战争中,打败了项羽,统一天下。于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西汉王朝正式建立,定都长安。西汉初年,统治者们信奉黄老之学,主张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吸取秦亡的经验教训,发展经济,文化。在政治上,刘邦善于用人,求贤若渴,强化皇权。在经济上,刘邦实行轻徭薄赋,使得百姓得以生息。在文化上,刘邦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陆贾曾经说:“马上得到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刘邦便总结秦亡的教训,除此之外,刘邦还建立了“国家图书馆”天禄阁,刘邦重视文化的发展,《重祠诏》云:“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在现在的曲阜孔庙,有一幅明代的书画,这幅画是《圣迹之图》,这幅画所描绘的是汉高祖刘邦在鲁城祭祀孔子。那么汉高祖刘邦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去祭孔?祭孔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呢?
汉高祖幸鲁祭孔图
《通典》中说:“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祭祀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领域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祭孔,是古代帝王尊崇至圣先师孔子,在孔庙举行的祀典。为纪念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而举办的祀典活动,已延续了2500多年,而且在不断向外弘扬发展。
孔子
祭孔礼制是从周代的祭祀之礼演变而来的。祭孔主要环节包括开庙启户,敬献花篮,乐舞告祭,恭读祭文等。这样的祭祀大典可在我国历史上追溯到两千多年之前。最先祭孔的帝王就是汉高祖刘邦。据记载,在公元前195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并诏诸侯、公、卿、将、相至郡,先谒庙而后从政。太牢就是猪牛羊。汉高祖刘邦的祭孔为后世历代帝王的祭孔开了先河。
参考文献:
1. 《祭孔礼乐文化的形态与价值传承研究——以浏阳文庙祭孔礼乐为例》张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所 三湘音乐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