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中,墓主人下葬时的姿势都有哪些?
古人对自己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十分重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皇陵,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陵以及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皇陵,明朝皇帝下葬姿势也大有讲究。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下葬方式,比如在明朝之前,有些人认为打坐的姿势下葬是最好,人一旦没了生机之后,会浑身僵硬,这种打坐姿势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有些为了免除这种麻烦,直接将人平躺下葬。到了明朝时期,帝王主要提倡的下葬方式是卧如北斗。
卧如北斗:头部稍向右偏,左臂下垂,手压在腹部,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部右侧。脊柱上部也向右弯曲,左腿伸直,右腿微屈,两脚向外撇开。
有学者推测这和古代风水学中用星象推测人事吉凶有很大关系。古人一般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皇帝认为自己是天子,信奉儒家的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思想,每当天灾人祸之时天象就会发生变化,就预示着帝王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来乞求上天的原谅。北斗七星类似勺,勺柄指向正北方,位于北半球天空的正中心位置,在二十八星宿中属于帝王微垣。
无论是驾鹤西去还是极乐世界,古人都将死亡看作是升天。S形葬式最能够聚气,这里的气类似于阴阳,有了气,便可以保佑子孙绵延。除了下葬的姿势以外,古人在陵墓选址上面也十分谨慎。特别是皇帝的陵墓关系到了国之命脉,皇帝陵墓周围有山,象征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主要建筑就是成北斗七星布局,地宫的布局既是仿生前皇宫样式十分讲究。
古人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的存在,换个说法就是死者地下有知,所以古人在对待丧葬时表现得非常重视,对待死者也是事死如事生。但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信仰差异,各地墓葬的形式各有不同,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墓葬的形式,下面我先以尸体在墓葬中放置方式进行分类。
顾名思义,死者面部向上,身体仰卧伸直,上肢垂直放于两侧或者交叉放于胸前。这是为了模仿死者身前睡觉的样子,同时这种方式的历史非常悠久,也非常广泛。现今大部分发掘古墓中死者多***用这种方式进行放置,迄今为止汉族凡正常死亡或者在火化前举行仪式时,基本都会***用仰身直肢葬。
简单的说就是将尸体侧卧伸直放置,这种葬式非常罕见,仅在少数墓地中发现个别例子。如青海柳湾半山类型墓地群,共257座墓地中,只发现两座***用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产生,他是将死者面部向下,身体俯卧伸直,当然也有屈肢。但这种方式一直发展到东周时期,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主要是将死者尸体的肢体弯曲,甚至折断骨骼,下肢向上弯曲尤为常见。这种方式也是历史上非常盛行的一种,他主要又分为仰身屈肢、侧身屈肢、蹲踞葬等。根据有关民族资料记载,屈肢多是在人死后不久,就用布带或者绳索等将死者下肢向上捆扎。这种方式的意义,有以下解释
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都是把人的遗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于土中。在中国自古盛行土葬,历代的帝王将相,几乎无一例外实行土葬,这与古人“落叶归根”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岂止今日,土葬已经逐渐被火葬所代替,但在多数不发达地区仍然以土葬为主。
简单来说就是将尸体用火烧成骨灰,然后在安置在翁中,埋于土中、撒在空中或者水中。这种方式是以佛祖释迦摩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闻名,历来被佛教所提倡。自二十世纪开始,这种方式也在世界各地被提倡。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对于水寄于了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所以水葬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葬法,通俗来说就是将死者葬入水中。主要分为三种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撒灰式就是将火化之后的骨灰撒入河流之中,而水葬在我国西南一带比较流行,尤其是藏族。
***是藏族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也是世界最为神秘的葬式之一。人死后把尸体放到指定地点,让秃鹫或者其他鸟类、兽类等吞食,其核心是想表达灵魂的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分开,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
这种方式属于二次葬,他是将尸体先进行土埋,等到肉体腐烂之后,再将骨头取出,洗净,这种方式所表达的意义与***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