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真的是“丑书”吗?
《祭侄文稿》和《争座位贴》及《告伯父文稿》被后世公认颜书三稿。此书是颜鲁公是为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殉难的侄子颜季明作的一篇祭文,当时心情悲愤又慷慨激昂,信笔疾书,笔势随着心情波动变化而书,笔与意念完全融为一体。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苍劲古雅为历代书家推崇,和王羲之《兰亭序》并称行书双壁。
不知道这个说法从何而起,如果照这个说法,天下的行草就都得归入“丑书”了。
其实,国内的书法界会出现“丑书”这个怪象,很大程度上和近代以来对文化的西化有关。按照西方那套进化论的观点,书法这种沿着严格传统走下来的审美格局,走到今天就没有进步和突破的可能了,这不符合西方美学的那一套理论,所以就要给它添加各种审美元素进去,这才能算是美学。
于是乎,丑书、射书这种怪咖的出现,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还是我们文化观念西化之下的一些产物,其企图和念头都把美学看成是一种可以对象化和形式化进行分解加工的东西,而忽视了中国人的书法和美学,实际上从本源上是必需讲究历史绵延、天人合一这些气象和意象的,没有了这种本源,就根本不是书法了,那就更谈不上新的书法审美了。
而历史上,有些看起来拙朴、或者笔画不那么规整的书法作品,比如黄庭坚的草书:
其实背后都有其本源于传统和文化理解的审美在的,而且这些字除了没有经过一定学习的人会很难辩认之外,就其简单感官而言都是很美的,而且这种觉得美,不是简单的说我一个人关起门来觉得美,而是得到整个文化集团的共同旨趣的认可的。
而这些本源和共同旨趣,恰恰是所谓“丑书”所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的,所以其也就根本无所谓进入书法审美范畴的可能了。
回答完毕,
一点个人愚见,权作抛砖引玉~
欢迎关注“曲江家学”,共同学习、探讨文化的传承与修习之道。
颜氏一门是孔子最欣赏的***颜回的后代,南北朝时期颜回后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祭侄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 颜氏家族
颜氏一门是孔子最欣赏的***颜回的后代,南北朝时期颜回后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宏大的家训,作为传统社会经典著作 ,开家训之先河, 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至今影响深远。颜真卿家族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世袭的满门忠烈,他的书法字如其人刚毅正直,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侄子颜季明被安禄山***,头颅被找到时写的,此时叔侄阴阳两隔,永不能见 ,还有颜氏一门共被***的300多人,血泪蒙面,悲愤欲绝的情况下,国仇家恨涌上心头,颜真卿写下了《祭侄文稿》,是书法至高境界“心手两忘”的最佳体现。
二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与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
三 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综上所述,《祭侄文稿》作为天下第二行书是正确的,也是为古今书法界认可的。当书法与情感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是书法浑洒自如、自然随性的最高境界,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还是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是最完美的典范。因此,说《祭侄文稿》是“丑书”,也是加引号的,并不是真的丑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什么能够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未学书法之人一眼看过去会觉得涂涂抹抹,毫无艺术体验,但是了解一定历史背景和书法的人去看就能发现鲁公在其中的情感变化,初期,字还略有章法,但到后期行书渐乱,涂抹渐多。但是还得能看出鲁公深厚的功力。
《祭侄文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诗稿》一起,被人尊为“天下三大行书”。
《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是继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
另外,此稿的书法风格亦影响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书法。例如日本的空海和尚,他于德宗二十年(804年)来唐取经,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他后来的成名书法作品《灌顶历名》草稿,即有明显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