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都有哪些关于“床第”的诗词以及奇闻逸事?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的限制,床第之欢是人们(包括男女)心中所有,现实所存,却又口中所无,笔下不述的事情。古代文人并非不爱这一口,但为了自身形像,是不会写诗词讲这些让其广为流传的。想阅读这类诗词的朋友只有遗憾了。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笫的意思,在古代是指床上用的竹子编的凉席。所以这个字也成为床的代称。
床笫之欢,顾名思义,就是指男欢女爱那些事情。
男女那点事,保守封建如古人,其实是很拿不上台面的,更别说什么诗词之类的了。但是还是有文人,玩出一些流传后世的故事。
其中我们都听过的一句诗:“一树梨花压海棠”,说的就是床笫之事。
这一句诗文又是海棠又是梨花的,貌似一副春意盎然的美景。但是其实是一句很有内涵的诗文。
据说苏东坡有个好朋友,名叫张先,这位张先生,是个风流人物,八十岁了,还是风流不改,竟然取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为妾,老牛吃嫩草的张先还乐呵呵的做一首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人,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流传是苏轼调侃好友老来娶美妻,但实际上化用了元稹诗《白衣裳》最后一句“一树梨花压象床”,是民间的改造。
就像高赞里回答说的,正规的文人是很少写这些东西的,对于性,中国人觉得它是肤浅,庸俗的。就像贤者时间之后一样,生理问题的解决是人很肤浅的刚需,中国人觉得,你解决了就完事了,谁都懂,但你完事还拿出来说就是你落了下乘了。
落于庸俗,过分媚俗了,格调很低!!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入侵使得性解放大门大开,不少男生女生打得独立的幌子,yp之风盛行,不能不说是文化精神的衰落。
这个问题问得是不是有点太过于任性了。试想,古代是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讲究礼义廉耻的社会。但凡会写诗的人大小都是个知识分子,受过严重的孔老夫子思想熏陶,怎么可能会去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字,让圈子里的人知道了,还怎么在文艺圈和上流社会里混。
即使有人写,也是那些非主流整的那些个地摊文学,注定不可能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至于能不能流传下来,反正是没怎么见过。
当然,凡事总会有些例外。在文化圈子里流传的比较广泛的,并且为人津津乐道的,应该是苏轼调侃张先纳妾而作的那首诗了。
据说,张先八十岁的时候纳了一位十八岁的小妾,这位张先先生在北宋也算是一位比较有名的词人了,因为写过三首非常有名的带有影字的词,所以时人称之为张三影。张先纳了这个小妾后,忽然有一天灵感炸裂,然后就写了下面这首诗。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这个事情不知怎么地就被苏轼知道了,苏轼为了调侃一下自己的老友,就写了下面这首到现在也没有名字的诗。当然,这里的调侃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就好像老友间非常正常的开玩笑一样。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总觉得这个问题答了有点尴尬,不过,尴尬一答吧!推荐周邦彦的《少年游.并刀如水》,堪称大宋第一花边新闻!词云: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含蓄得妙到峰巅,只因它写的是当朝天子的床笫之事,不可不含蓄!
周邦彦风流倜傥,文***斐然,精通音律,是大宋国民偶像,俗话说才子配佳人,周老师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快和慕名结纳,交游广泛的大宋第一名妓李师师打得火热。
但得意的周老师很快发现了另一件尴尬的事,李师师还有另一位来头很大的入幕之宾:大宋徽宗皇帝赵佶。
尼玛这绝对是重大未披露消息啊!只不过投资失败别人损失的是钱,自己搞不好损失的可是一生前途,天下谁敢跟皇帝争风吃醋?
周老师的时代还没有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但周老师确实深切感受到了生活的恶意。你想,正当自己和绝世大美女卿卿我我,郎情妾意之际,突然冲进来一个满脸皱纹,涂脂抹粉的妈妈,嘴里还嚷着:官家来了!到楼下了!这就好比干柴烈火被人一桶冰水从头顶浇到脚底,真是让人***全消。
而这一天很快来到了。没有蜘蛛侠身手的周老师无处可去,只好躲到了佳人的床下。
眼看着自己的主场变成了赵大老板的主场,赵老板和大美女之间的软语温存尽入耳中,连不可描述之事都听得清清楚楚,躲在床下的周老师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周老师这一生,还从来没有被人半路截胡过,而且截得一点余地都没有,正所谓厄运是灵感之源,周老师突然文思泉涌,辞别佳人之后,挥笔写下了这首《少年游》。因为还从来没有人如此近距离地窥探到大宋官家的隐私,这首词写成之后顿时流传坊间,一时成为***津津乐道的八卦话题。
能写一首自己创作的古诗吗?
笔者在给培训机构高三复读班上课的时候,为一个学生写过一首诗。这个学生基础不错,很聪明,很有前途,可是,却对学习“不上心”,整天优哉游哉的样子,让我看起来觉得实在可惜,便在他的试卷上写了下面的一首诗:
本是黄河天上水,
偏做溪流幽径间。
潺潺淙淙数遭绕,
汩汩涛涛一重天。
这个学生读懂了我的意思,便主动看找我,一番谈话后,该生“洗心革面”,最终考入一所985学校。
沈阳市博才中学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二女儿就读该校,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藏头诗《博才赞》:
博闻强记心欲谦
才高八斗敬先贤
中庸之道要铭记
学富五车气宇轩
华灯初上沈水畔
夏商周后续新篇
之乎者也今尤在
光耀神舟正扬帆
俗语云春雨贵如油,可今年特殊。前两天北风起,温骤降,天乍阴,淅淅沥沥,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是故,做《听雨》
老病心绪总难平,
冷雨三更又五更。
空城千座日闭户,
残喘万丝夜吞声。
小康利民福何如,
大国战疫兴正浓。
方知苍天也垂泪,
滴到沧桑亦有情。
当然可以了。平常我就喜欢创作一些古诗啊,对联什么的。但是创作起来由于古诗的平仄格律要求的比较严,创作也比较困难。往往就是一时兴起也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的,顺手就来一首打油诗,图个一时开心快乐。
这次有点不一样了,看到这个题目,心里边就一阵暗喜。因为前一阵刚好创作了一首古诗,又是按照格律诗的格式精心琢磨出来,意境方面基本贴合当时的实际情景。恰恰又遇到了一个适合发表这首古诗的提问,顺带就发表出来供大家评论斧正为盼。下面请大家欣赏我的原创古诗。
《呼蛰夜语》
松下抚琴闻浪啸,月前弄笛现星凋。
山斋僧侣经声止,呼蛰细语话容憔。
这首诗创作是在惊蛰前的一个晚上,我住的出租房旁边正好是一座山峰,有风吹着松林呼呼作响。像琴瑟的嘶鸣,句中闻浪啸原本要写作闻松啸的。但是松字不符合平仄格律,只好调整为“闻浪啸”,效果有点夸张。
隔壁的房间正放着音乐,有笛子的声音飘到我的房间,外面的夜空一轮明月竞然没有一颗星星陪伴。“月前弄笛现星凋”我感觉算是这首诗里最贴和意境的一句了。
山庙里和尚们的晚经已经结束了,诗里面说的山斋,是建在寺庙旁边,它是带发信士休息的斋房。诗中此处需要仄声,只好以“山斋”二字喧宾夺主了。
此时正值疫期宅家隔离阶段,烦闷情绪逐日见长,当风声 渐渐小了,隔壁的音乐也停止了,角落里突然传出两声早出蛰虫的叫声。仿佛要和我聊天一样,嗯,有点意思。不如“呼蛰夜语话容憔”吧。
以上是我创作这首诗的整个过程,希望 大家能够喜欢。并请多提宝贵意见,指导斧正,共同进步。愿快乐和诗词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