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
有,不但有,而且还很多。
虽然中国有冠绝全球的5000年灿烂的历史,虽然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以***为主的中原文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挡中原王朝在低谷之时,大量汉地被胡人占据,当地的***胡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历朝历代均有***胡化的现象,只是多少的区别而已。女***建立的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盛唐
众所周知,清朝是以努尔哈赤所创立的八旗制度为根本,最终入关占领天下的。而清朝倚之为根本的八旗,其组成部分,除了女***本身,还有大量的***。这些***,有的是被编入八旗的八旗汉军,有的是八旗满洲内务府汉姓人,也有投充随旗的***。
而这些***的来源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原居住于东北地区,随着女***的崛起被纳入了清朝的统治范围的东北***居民,有的是被俘虏的明军将士,有的则是清军入寇时被掳掠的汉地百姓,当然,也少不了主动投靠八旗的汉奸。无论哪种来源,这些人最终被编入了八旗,而随着清朝占据天下,他们也开始被称为旗人。
文明的交融都是相互的,所以既然有胡人汉化的情况,自然也就有***胡化的一个情况,至于为何现在的中华文明以汉文化为主,自然是因为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包容的汉文化吸收了其他文明的长处,逐渐成为各民族都接受的生活方式
胡化与汉化其实是一个事情的不同体现。
所谓的汉化我们都很熟悉了,这是因为古代的中原农耕民族要远比北方游牧民族的文明稳定且丰富,所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就不得不为了稳定统治而汉化,举个例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的变革。
而胡化其实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它是民族融合之中天然发生的,许多华夏***控制者本身就有少数民族血缘,在占据华夏之后保留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习气和风俗,典型就是唐朝的控制者。还有一些是自觉的选用强悍少数民族的习气,加强武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的胡化,古已有之。广义的说,从汉语文化圈移民到欧美,后代变成“香蕉人”,也是一种胡化;狭义的说,胡仅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这种胡化也是历史悠久。胡化,也有深浅之别,像唐朝武惠妃试穿胡服,杨贵妃跳一支胡人舞蹈,这些很浅,甚至都算不得胡化;深度的胡化,除了语言、生活习惯、服饰的胡化,还伴之以民族心理认同的变化。我以清朝的例子说一说。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的。《八旗通志》记载,在创业时期的400个牛录中,就有***牛录16个,有满洲蒙古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308个满洲蒙古牛录中,也有编入了少量的***。
随着后金、清朝的不断壮大,旗下的***也逐渐增多。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一年(1629~1638,天聪三~崇德三),十年中四次破关而入,掳掠***约二三十万。入关后,畿辅一带被迫投充旗下的汉民大约5万人。这些沦为奴仆的人,绝大多数被编入了满洲旗下。
《广阳杂记》中记载:“满洲掳去***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指满洲人)无别。” 被掳***女子,无论为奴为妾,衣服穿戴均改满洲式样。这些***子女,自幼在满洲人家庭内生活,最易被同化。何况当时满洲人正处盛朝时代,依仿满俗是一种时尚。他们在讲满语、着旗装的同时,生活起居无不率同满俗,男子剃发,女子天足,放弃汉姓,改称满名。
满洲旗下一部分***,原来是辽东地方的平民,因为在关外时期曾与满人一同戍守边台,被称作“台尼堪“。入关后,他们的子孙仍与满洲人同编一佐领,享受同等的待遇。随之,陆陆续续的将汉姓隐去,改用满姓满名。取“台尼堪”中的“台”字的谐音,改姓“台”或者相近的“唐”、“谈”。化到这种地步,说明在心理上认同满人,而不是***。
乾隆五年曾经有过一个谕令,特准蒙古、高丽、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等在清朝兴起初期加入八旗的族群,附于满洲姓氏之后。这些人与满洲人长期共处,感情深厚,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甚至心理状态都已经满化。所以清***放心的批准他们载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法国传教士白晋称八旗中的***为“鞑靼化的***”。
【胡化的杨坚李渊家族】
比较广为人知的是杨坚李渊家族,长期与鲜卑共同生活,被赐鲜卑姓氏,尊从鲜卑礼俗,与鲜卑通婚。这些看起来还比较表面,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也多与鲜卑相同:1,妇女地位高,参与政事。两朝都曾有“二圣”。这在之前汉族不能想象的。2,勇武。杨坚的儿子李渊的年长的儿子,都曾带兵镇抚方面,甚至上阵拼杀,作风上决不同于汉族特别是南朝士人。3,男女关系习俗同于鲜卑,不同于汉族。如果说唐高宗娶武则天还要遮掩一下,那唐太宗去李元吉的女人就是“明目张胆”了,这在当时汉族特别是士族是决不能接受,但在其家族和朝廷是可以的,所以不避人。
我们都是胡化后的***,***是不做椅子跪着的,吃饭是分餐制的,穿裙子***裤子的。不论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是我们学习使用椅子,甚至磨面发面这些事情都是胡化。只是凡事阐述都有角度,因为汉文化发达,所以称为汉化,而我们学习借鉴少数北方游牧民族。就像明明在我们西面,我们称为中东,明明在我们脚下我们称为远东,只是因为我们站在率先探索世界的欧洲人的角度。
同是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都西迁并建立,但鲜卑为何不西迁?
主要原因是匈奴和突厥都没能在中华大地上立住脚,所以被迫西迁。
匈奴在西汉建立之初,实力强大,西汉刚建国,国力不强,只能***取和亲政策,以和亲换和平,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武帝,开始武力攻伐,先后收复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打通了丝绸之路,最后漠北一战,打败匈奴主力,解除了匈奴威胁,匈奴被迫北迁。
东汉时期,东汉***继续***取攻势,派窦固、窦宪大败匈奴,造成匈奴分裂,一部分西迁到欧洲,在欧洲建国。
突厥,在隋朝时,分裂成东西两部,东突厥内部分裂,一部分投降大隋。唐初,李世民派李靖大举进攻东突厥,颉利可汗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高宗派苏定方进攻西突厥,将其击败,西突厥灭亡。西突厥余部被迫西迁,在欧洲建立***。
匈奴突厥都是由于中原王朝太强大,被击败,被迫西迁建国。
而鲜卑族,在中原大地混乱时期,自己凭借实力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取了汉化,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华夷之辩讲,夷狄华夏之则华夏,华夏夷狄之则夷狄。后来鲜卑的一支建立了契丹国,与中原王朝并立。所以鲜卑族主要是出现在中原王朝衰落时,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立足,没必要西迁,更没必要去西方建国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时有争端,匈奴、突厥被中原打败之后纷纷西迁,而同样是游牧民族的鲜卑人却在中原扎根繁衍,渐渐成为了中原民族的一员,其原因具体如下:
1、鲜卑民族的民族属性不同。匈奴、突厥是诞生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而鲜卑是诞生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加深远。鲜卑族中的拓跋鲜卑发源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附近的嘎仙洞一带。这一支系是也是鲜卑部落当中比较发达的一部分,曾经建立过统一北方的北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部落中的鲜卑拓跋氏和鲜卑慕容氏都曾经建立***,虽然一度被前秦苻坚打败,但是在苻坚死后,这些国度都先后复国成功。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国力更加强大。特别是鲜卑拓跋氏,在几代君主的努力下基本上消灭了北方所有的割据***,并且南抗刘宋,北拒柔然呈现出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鲜卑骑兵的强悍由此便可见一斑。
同时,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文臣儒士辅佐,在这一点上鲜卑族并不拒绝和汉族精英阶层合作。在自己统治核心之外依旧吸纳汉族地主为***服务,既保证北魏的勇武精神也可以确保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在这样正确的内政外交之下,鲜卑族成功和汉族拉近了关系。在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所有鲜卑族都成功进行了汉化。不仅是自身融入了汉族社会之中,在后世的北齐北周时期,鲜卑族和汉族的关系愈发紧密。中间虽然偶有反复,但大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2、鲜卑族自身的文化与匈奴、突厥不同,他们的文化并没有排他性。所以它们很容易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很快吸收汉族的优秀文化。比如在《魏书》中就曾经记载了鲜卑拓跋氏早期的子弟到汉族王朝中学习的经历。也正是因为这样,鲜卑族才没有大规模西迁,而是融入到了***社会中。
3、严格意义上来说,鲜卑族也有一支人进行了西迁,就是吐谷浑***。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1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之后他的族人就以吐谷浑为名称建立***,直至唐代消失。
文:经典守望者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