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次战役规模最大最惨烈?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大最惨烈的战役,德军莫斯科城下惨败后,***乘美英按兵不动,拒绝开辟第二战场机会,拼揍150万兵力连北非作战告兵力也调来,向南线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斯大林格勒军民坚守城市和德军拚死反复争夺,于1943年1月展开战略反攻,包围保卢斯麾下的第六集团军,全歼德军33万,从此德军一落千丈,失去战略进攻主动权,此战役是二次大战的转折点。
二战中的苏德战争是一场不死不休的决战,德国出动了190个师、550万人,向苏联发动战争。
战场,战争是非常惨烈的,最终导致了纳粹德国。将近400万人的阵亡。苏联也付出了500多万人的阵亡的代价,
如此大的伤亡代价。让东欧平原成为血腥的战场。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如此惨烈呢,苏德战争并不是两个国家的战争还是两个战争集团之间的对决。
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人口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的15个加盟国组成,而德国带领的军队也不光光是德国人,还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等国,并且德国还整合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工业比利时荷兰的食品工业作为战争的后盾,
所以说出了战争的实质是德国整合了大半个欧洲的力量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苏联进行的一场对决。双方的国力其实相差不大,而且都有打败对方死战到底的决心。于是这场战争一次性打了1418天,最终打到德国无条件投降而结束。
在苏德战争的历程中,主要是发生在东欧平原上,因为这个东欧平原地势比较平坦所以说适合大兵团的作战,德国人在入侵的时候就想速战速决,苏联人在东欧平原上设置了各种障碍,
因为苏联广大的防御纵深让战争成为了残酷的僵持战,德国和苏联双方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兵力,将战争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也使得战场的血腥程度进一步升级,
先来来解释一下战役和战斗的区别。
战斗是敌对双方投入大到师团、小到班排兵力所进行的有组织的武装冲突。战斗是达成战役或战争目的的基本手段。目的是歼灭或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或扼守目标。其基本类型分为进攻和防御战斗。其特点是参战兵力有限、作战时间持续不长。战斗从属于战役,受战役指导,同时又给战役以影响。 战斗的实践属于战术范围,指导战斗的理论是战术,研究战斗的实践和理论的学科是战术学。
战役是为达到战争局部的或全局性战略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战役兵团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按照统一的作战***,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双方参战兵力的多少决定着战役的规模。 大型战役(战区战役)可能包括若干中(方面军)、小(集团军)型战役。
按照这个标准,我认为应该是1944年5月8日-12日苏军强攻塞瓦斯托波尔战斗。
5月8日,苏军第51、近卫第2、滨海集团军(总计兵力24.2万人,装备坦克340辆、火炮5541门、飞机567架)从南、北同时进攻。此时,德罗守军有7.2万人,火炮1500门、反坦克炮330门、坦克50辆、飞机100架。
在主要的突击地段上苏军破天荒地每隔1公里就密密麻麻地放置了近200门口径不一的大炮,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部署二线的上百门火箭炮用一次完美的齐射吹响了进攻开始的号角。除了***用典型的坦步协同前进之外,“黑死神”(苏军地面士兵对其的评价是拥有相当于50挺重机枪的火力,一个很高的评价)也在这天显得格外的活跃,全力配合滨海集团军发起的攻势。只能用不幸来形同第50步兵师-这支刚刚在昨天晚上从前线撤下、却又马上陷入另一条战线的德军部队,苏军坦克第19军的重拳恰巧又***地砸到了该部刚刚开始驻防的战线上。
面对着T-34坦克潮水般的攻势,该师的新防线很快就被拉开一个9公里宽的口子;而在其侧后方,第111步兵师那脆弱的防线也同样没有能经受住考验,苏军铁骑势如破竹般地从巴拉克拉瓦开始由东向西一路扫荡对方阵地,并在当天下午进抵塞瓦斯托波尔东南方向的咽喉要地-海拔241.5米的萨彭山山脚下,要知道那里除了密集的战壕和数之不尽的机枪掩体之外,还有36个用混凝土筑成的永备工事和27个半永备工事(参用了土木)。
在彭萨山的德军顽强地挺过了5月7日的晚上,利用山头周围的有利地势做最后的抵抗直到第二天的早上,事后的作战报告证明作为进攻方的苏第19坦克军居然在一个晚上就打光了它所有的照明弹和大口径炮弹,不得不紧急向华西列夫斯基求援,铁铮铮的事实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彭萨山之战的残酷和艰难。
战至黄昏,已使德军南线防御崩溃,方面军司令托尔布欣回忆到:“在5月8日黄昏来临之前,我们英勇的近卫军已经将整个谢韦尔纳亚湾置于自己的炮火控制之下,德国人在克里木半岛的末日就将来临!”
随着南北防线的崩溃,德军开始了全面撤离。苏军随即投入追击作战中。最终于5月12日完全解放了这座英雄的城市,毙敌2万余人,俘敌2.1万人;另有大量德军乘坐舰艇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