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人类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典故。
有人问,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答;成语典故: 醍醐灌顶,禅语。小故事大智慧。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对于每个人一生平平淡淡的生活来说:生活中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是有些沟沟坎坎不顺的事情,在自己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让禅“醍醐灌顶”,使自己真正参与其中,悟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和行为准则。 禅讲究的是悟性,对于每个人来说,悟性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它也是有千差万别的。
所以要求每个人平时多读一些有关禅的故事书,这样对开悟是大有益处的。而人的郁闷多半是生活的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而恰恰是这一部分,便人们总是缺乏一种完全理性的思维和认知辨析。
所以那些茅塞顿开的顿悟于人们便是清新脱俗大彻大悟,绝不是玄之又玄的神秘,禅就是醍醐灌顶的那种美妙。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揽五分红霞***竹回家。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禅其实就是人们,在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人们的周围,象涓涓细水一样流淌在人们的心田。
只是当人们用习惯的用成败论荣辱观来思考生活的时候,一切真谛被人们轻忽漠然的扬弃了。最开始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竟然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禅的最美妙之处在于经过人们的冥思苦想和沉静醒悟之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呢,人们的思维便得到一种值的升华。在事业地位财富、婚姻、家庭、生老病死等等天灾人祸等等诸多问题面前都能泰然处置,禅是我们精神的最大财富。
知足常乐2018.4.26于上海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醍醐,1、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3、比喻美酒。《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醍,最精纯得奶酪,醐,从牛奶从提出最精华的部分。
醍醐灌顶是佛教用语,比喻智慧之门被打开,大彻大悟。一般是智慧的善知识为有缘的慧根独具的人开示。灌顶是一种宗教仪轨。跟普通的摸顶有区别。摸顶是法师对信众的一种祝福和加持,而灌顶是法师对***的一种开导和标记或者说是一种加印,一种认可。每提升到一个境界或者修习一门学问开始的仪式。是有后续的互动。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被敲三下,半夜三更得菩提道法。而六祖***也是在五祖***敲击三下,而夜半修习金刚经佛法并领衣钵。醍醐灌顶和当头棒喝。都是佛教的用语。都是佛学修习过程众的感受和方法。而现实生活更佛教生活又能有多少区别呢?人生不过是场修行,修行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修行者有的感受,俗人也会有感受;正如俗世的人有的感受,很多修行者也不能免俗。延伸到俗世,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就可以好理解了。因为人的智慧中枢在大脑,大脑的开窍在百会,一股清凉透入大脑,瞬间能感悟真相,安宁、和谐、自在。就如同现在很多教派还有在百会穴上插花一个道理。
在形式还是在实质,是个不断追求的过程,谁人不希望形式和实质上的统一呢?那么现实与真相合二为一,不就是醍醐灌顶之境吗?
一家言,多有偏颇,万望海涵。
最早见唐人顾况诗:
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后专指佛教:醍醐指酥酪上的油,浇到人的头上,意为佛的智慧灌输于信众,使之得到启发和觉悟!
用在民间,也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不慕神来不羡仙,常人觉得深不可测。其实,当常人处于愚顿、迷茫时,突然受到亲朋好友规劝及有识之人的点拨,会忽然醒悟。这才是真谛。
至于金庸、梁羽生笔下那些大侠以毕生武功从头顶百惠穴倾注于***,是否也能称之,只可视为戏谈,不必当真。(这里妄谈,对不住金庸老先生啦)
“醍醐灌顶”是一个意会词,它绝不是指用一桶“醍醐”从脑袋上直接浇下来,实际上在古代“醍醐”很难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浇”得起的。那么“醍醐”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从酥酪中精炼出来的奶油。
“醍醐灌顶”最常见的用法是佛教中用来比喻通过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大彻大悟,从而除却烦恼、身心清爽的感觉。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扯上关系的呢?这就要从“醍醐”二字讲起。
“醍”本是一种速酿的薄酒。《说文新附·酉部》说:“醍,清酒也。”而这种酒又是微带***的丹赤色,故《玉篇·酉部》又说:“醍,酒红色。”“醐”与“餬”是同源字,指的是糊状的液体。因此“醍醐”二字,一字表、一字表形状,连起来就是赤***的精炼奶油。醍醐质地细腻润滑,“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
不要以为“醍醐”就只是奶油,它在古代印度被视为牛乳中的美味极品,“佛书称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黄白作饼,甚甘肥,是也”。醍醐难得就难得在“精炼”上,它需要经过重重工序的提炼才能制作出来。《大般涅盘经·圣行品》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稣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连佛经都忍不住称赞这人间美味。
二、喻佛性之精粹
最常见的便是佛教中常用醍醐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释经,言闻正法,如食醍醐”。佛教中的醍醐灌顶便是将人食用醍醐后的清凉通感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豁然贯通。又如《维摩诘讲***》称“闻名如露人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也是此意。
由于醍醐精炼的特点,古人又将精酿之美酒也称作“醍醐”,此说多见于诗中。白居易曾写《将归一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又有《早饮湖州酒·寄崔使君》“手中稀琥珀,舌上冷醍醐”。
四、喻人品之高洁
同样是借醍醐难得、精粹的特点,古人又用醍醐来代指高洁之士。《新唐书》中有称赞穆宁四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之言说道:“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目之,赞少俗,然有格,为酪;质为酥;员为醍醐;赏为乳腐。”
参考资料:《说“醍醐”》、《佛经中有关乳制品的词语考探》
昙花别称是什么?
昙花的别称是"夜来香"。
1.因为夜来香和昙花是同一种花,昙花是夜来香的学名,是同一个花的不同称谓。
2.昙花,别名夜来香,是草本植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
昙花别称:琼花、月下美人、昙华、月来美人、夜会草、鬼仔花、韦陀花
昙花是灌木状主茎圆筒形,木质。分枝呈扁平叶状,多具2棱,少具3翅,边缘具波状圆齿。刺座生于圆齿缺刻处。幼枝有刺毛状刺,老枝无刺。夏秋季晚间开大型白色花,花漏斗状,有芳香。原产墨西哥。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霜冻,忌强光暴晒。宜含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5℃。中文学名:昙花
拉丁学名:
别称:琼花、月下美人、昙华、月来美人、夜会草、鬼仔花、韦陀花
昙花的别称是夜来香。
因为昙花一般在夜间开放,花香扑鼻,故有此别称。
据说,昙花每年只开花几天,而且每天的开花时间只有几小时,因此昙花也被称为“***花”。
在中国文化中,夜来香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象征,例如喜悦、清雅、高洁等。
月下美人
这是它的别称,而昙花被叫做月下美人,是因为它通常在晚上的8-9点钟开花,且昙花的花朵形状优美,花色为白色,就像是一位沐浴月光的美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但是昙花的花期极短,只有3-4个小时。
昙花的别称是睡莲花昙花是花卉中一种短暂盛开的花卉,只在晚上盛开,晨曦时就开始凋谢,因此也被叫做睡莲花。
昙花的特殊生命周期***开方式使得其受到许多人的喜欢和关注。
除了睡莲花之外,昙花还有其他的别称,比如“***花”、“美人鱼片花”、“夜来香”等等。
但无论是哪个别称,都无法掩盖昙花独特的魅力与美丽。
昙花也成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被多次作为文学、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
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
谢邀!传说中汉字是仓颉创造的,不过我国汉字是象形文字,再通过不断的改变和简化,慢慢的演变而来,不可能是一个人能凭空想象出来的,仓颉造字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
“中国文字”这一概念的外延较宽泛。如果说中国文字的话,还应包括除汉字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字,比如蒙文、藏文、朝鲜族文字等。这里为便于讨论,只以汉字为例,来说一说中国文字创造的依据吧。
关于汉字的创造,比较一致的传说是仓颉造字。有言道:“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众美,合而为字”。
事实上,文字一下子被完美地创造出来是不可能的。文字的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过程。
起初,人类先是进化出了语言,在语言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由于信息交流范围的扩大和***记忆存储等的需要,光靠口传心授的办法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现实需要。因此,先后出现了“堆石记事”、“结绳记事”。后来,人类又经过漫长艰苦探索的岁月,终于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符号文字”被发明出来。最初只有“○”、“Δ”、“米”三个符号,后来出现了数十种不同的符号,这是我国远古时代最初的文字。
符号文字大约在历史上延续了五千年之久,但这种符号文字因其随意性强,与密码相近,所以很难流传。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图画文字。图画文字也就是画个山来代表“山”字,画个月亮代表“月”字,这种方法创造出的文字识别度很高,便于传播。图画文字后来大多转化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了文字的出现。自此,中国的历史开始被记录下来,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纪元正式开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六书”。它是中国古代研究汉字造字方式的一种理论,六书的条例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周礼》有云: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的六书,即是有关汉字的学习内容。秦朝是通过法律手段初步统一了汉字的形体,及至东汉,班固、郑众和许慎先后把《周礼》中的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方法:班固《汉书·艺文志》载造字法包括: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借;郑众《周礼解诂》载六书包括:象形、处事、会意、谐声、转注、***借五种;而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借六法。班、郑两家虽列有六书细目,却没有具体的解释。唯许慎独有理论性阐发,既给六书规定了界说,并各举了字例,文字学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内涵与外延。
当然,文字出现以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文字载体和字体随着时代发展一直在不断演变。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我国被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个,而这些文字只有一千多个被解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