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丛林法则与中国的《道德经》,是什么样的哲学关系?可以聊聊吗?
丛林法则是动物问关系:弱肉强食。巜道德经》讲天地间恒古不变的道,也即规律。哲学西方传来的名词,是绕口令学问。与中国的《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经。一点关系都没有,回答完毕。
丛林法则不分东方西方,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以及恩将仇报。
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每个人都利用丛林法则竞争,但不愿意承认自己卑劣的行径,还奉若神明,奉为圭臬。
《道德经》的智慧无处不在,丛林法则就是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丛林法则里面,所有参与者都是养蛊,十犬一獒,三虎一彪,毫无疑问,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西方的丛林法则,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王败寇,成年人不论对错,只论输赢。
先有生存然后才有发展,想要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丛林法则,在生存竞争中获得成功,因为弱者没有权力选择,选择精神供应和物质供应。
丛林法则不止在西方世界,东方世界、动物世界、甚至是市场经济竞争体制内,都需要有这样一个底层逻辑。
入商道狼性十足,入佛门六根清净。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天道轮回,规则和秩序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社会达尔文主义,丛林法则也是天道具象化的一种形式。
觉着从世界观来分别,属显相的阴与阳的关系吧!丛林法则幻阴之显,道德经实阳之道,幻阴人性有善有恶,实阳人性不善不恶,这就充分呈现了世界必然属性的阴阳哲学的存在。
哲学思维从世界宏观根源上去追究,其演化的途径必须建立在各社会客观发展过程中的阴阳特性,所有人性属阴与人性属阳只有在平衡状态的前提下,才能促使常态的社会发展方向得以稳固并持续创新展望未来!
不管是西方“丛林法则”或中国的《道德经》为宇宙自然阴阳哲学显化代表,其世界、社会、团体、家庭、个人等都具有人性属阴属阳的相互融合驱向平衡态得以长久运行,还都逃不出世界观阴阳哲学思维的前提因素,这就是接近宇宙无上真谛的所谓“哲学关系”吧!
序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讲:“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无私,他的特点是维护整体的平衡与和谐,人道有私,他的特点是顺从内心的贪欲,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惜去打破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西方的丛林法则与《道德经》,一个顺应了人道,一个顺应了天道,这种区别不仅形成了不同的三观,即世界观、观、价值观,而且还导致了中西方在宗教、文化、社会形态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别。
丛林法则讲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这种法则下,万物是处于竞争状态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者不必怜悯弱者,弱者必须屈服强者,说白了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在丛林法则的主导下,会自然形成弱肉强食的局面,这就是人道中的“损不足以奉有余”。
西方追捧这种丛林法则,三观也是在它的影响下形成的,三观既然已经有了,那么他们的宗教、哲学、文化,以及社会形态,就必然会与三观相统一。我之所以强,是因为上天选择了我,既然上天选择了我,那我去征服别人,去殖民他们,就是上天给我的权力。
对另一方面而言,我被殖民、受欺负,是因为上天抛弃了我,做为一个弃儿,我没什么好说的,所以我必须服从,必须接受现实,只有顺从天意我才有机会变强,而等我变强了以后,我就可以像那些强者一样,去殖民弱者,欺负弱者,成为新的殖民者。
《三体》为什么会在西方世界受到狂热的追捧,就是因为它里面的三观完全符合丛林法则,三观一致,读起来自然就很爽,作者正是通过对丛林法则的驾轻就熟才造成了该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巨大成功,这和靠卖惨去讨好西方是有很大不同的。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文化中,竞争是手段,而整体的平衡与和谐才是最终的目的,为了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就必须效法天道无私的精神,去“损有余以补不足”,所以老子讲“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这是和天道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