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听的闽南歌曲?
台湾歌曲曾经有过一段热潮,不过因为传统“闽南语”歌曲的“唱腔”以“哭腔”和“强颤音”为主,受众不是很广!
在大陆只能算是“小语种音乐”,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这种“小众”音乐的喜爱!
经典的闽南语歌曲其实挺多的,就比如大家最熟悉的《爱拼才会赢》,想当年也是红遍大江南北!
《下面作者和大家分享几首经典台语《闽南语》歌曲》!
爱拼才会赢!
《爱拼才会赢》由台湾歌手《叶启田》演唱,《叶启田》在1964年推出第一张唱片,1968年在台湾获“台语”大奖,登上“台湾宝岛歌王”的宝座!
1988年,《叶启田》的《浪子的心情》专辑推出,当年冲破百万张销量!
《爱拼才会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有陈百潭作曲填词,有台湾歌手叶启田首唱,后来有多名歌手曾经翻唱或改编此“歌曲”这是一首励志“闽南语”歌曲!
欢喜就好!
《欢喜就好》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闽南语”歌曲,由台湾知名歌手《陈雷》演唱,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是一首经典励志“闽南”歌!
闽南语歌曲发源地主要在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区,很多歌曲传唱到大江南北,甚至由闽南籍华侨传到东南亚各国。主要代表作品有:
谢谢悟空邀答,闽南语歌曲都非常好听,曲调轻快流畅,让人听了如痴如醉。我推荐一些非常好听的流行的闽南语歌曲,希望是大家喜欢的啊!
1.爱情一阵风(林玉英)
2.欢喜就好
3.公虾米
4.爱拼才会赢
5.愛到才知痛(賀一航)
6.无奈的歌声
7.用生命所爱的人
8.爱情恰恰
9.喜欢就好(林玉英)
说到闽南语 那江蕙的《家后》应该推荐给大家听听
首先,
要说闽南语,肯定有很多人会想到《爱拼才会赢》这首歌。确实,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闽南人努力打拼的精神。
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容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但是,重点来了哈~
作为一个地道的闽南人,老铁我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江蕙唱的《家后》。
为什么要推荐这首歌呢?这首歌在2009年获得第20届台湾金曲奖“我的最爱一首歌”第一名。
闽南歌《爱拼才会赢》一首经典励志歌曲,鼓励在外打拼的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通过自己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爱情一阵风》,贵阳二小姐《酒梦》丁丁,《心肝乱糟糟》《爱人跟人走》《免失志》《男性的本领》《初恋》《浪子的心情》因为经典,传唱度非常高。
马戛尔尼访问完乾隆之后,鸦片战争为何没有发生在嘉庆朝,是当时英国实力还不够吗?
我们经常说,战争只是一种手段,只是一种解决政治问题的终极手段,***战争也同样是如此。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战争因为清朝和英国因为“禁烟“之争而爆发,其过程是英国远征舰队以少胜多击败清军,最终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南京条约》告终。
附图,***战争形势图
首先我们要搞懂英国人为何要发动战争,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满清灭亡,而是为了赚钱!
清朝对外政策
明清以来中国大多数时间都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朝实行”海禁“将近200年,直到隆庆元年 (1567年) 开放福建漳州的月港作为通商口岸。清朝初年,为了削弱郑成功等抗清力量也实行海禁。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清军***后正式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并在“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设立海关统一管理贸易实务。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乾隆只留一处通商口岸:“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而且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上货都必须通过特许“行商”之手。清朝的保守自闭使得西方贸易受到影响,早在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曾希望清朝开放多个通商口岸并呈书乾隆。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乔治·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要求贸易通商,但不许;随后还有数次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接触都没能获得任何结果。
附图,乔治·马戛尔尼
应该说英国扩张的步伐一时还够不到中国,它需要消化印度和非洲,这已经消耗英国的许多力量了,以至于到1848年的,英国已经不考虑殖民中国,而只是打开中国的大门,让英国经济利益扩张到中国。
是实力还不够。1793年的时候,大清还有一些精锐力量。比如福尔康的远征军,竟然能够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击败尼泊尔,当时叫郭尔喀。英国可是吃过尼泊尔一些苦头的。英国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等着大清的军备彻底废弛。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表面是礼仪之争,导致中英外交失败,本质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相差太大。
1796年,乾隆退位,把皇帝让给儿子嘉庆当。嘉庆一直当皇帝二十五年,至1820年。
马戛尔尼不仅仅是一个外交使团,还是一个情报刺探集团,他们已经发现清朝的腐朽没落。
事后,马戛尔尼对清朝充满了蔑视:
清***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
马戛尔尼认为大英帝国的***海军可以一举击沉这艘大破船。
但为什么英国没有在嘉庆年间动手,而是在道光年间动手呢?
并不是英国实力不够,而是英国当时在忙别的事情。
马嘎尔尼访华是在1793年,此时虽然在东方还是没什么大风浪,但是欧洲早已乱成一锅粥了。当时法国大革命的浪潮还在继续,英法荷之间再次开战。
在随后的嘉庆朝,英国人一直忙于巩固非洲和北美的殖民地,和拿破仑开战,继续入侵印度和缅甸,可以说是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1790-1799年期间,英国人逐步通过大规模的会战击败和占领了马拉特联盟。1803年第2次英马战争,英军2.4万人侵入马拉特联邦。英军先后打败马拉特联邦酋长辛地亚和彭斯拉等联军和霍尔卡尔军队。1817年,英军12万人入侵马拉特联邦。1818年,马拉特联邦大部分土地被并入英属孟买管区。
此外,英国人还开辟了南非的殖民***,短时间内的多次殖民地战争让英国无暇开辟新的殖民地。
而在整个嘉庆朝,中英之间也有贸易往来,也有武装商船同清军水师和海盗之间的摩擦。可以说双方的交流是有的,但就是局限在地域贸易和剿灭海匪上,更深入的交流是没有的。
要知道,***战争打响的意义并不是说英国需要扩张殖民地,而是英国人要找到新的产品倾销市场,这点在***战争和《南京条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地盘不是重点,重点是贸易特权。
而英国人当时发动一次***战争的阻力在于议会觉得打中国纯属浪费钱,是赔本买卖,而不是打不打得过。因为一次正规军调动,即使是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也是一笔高昂的军费开销。放在1840年的英国都不那么情愿,那放在1793年的英国就更不用说了。更何况那时候英国还没有完全控制住南印度这个富饶的中转站,要花费的费用将会更多。
而且整个嘉庆朝,英国人都以为可以单纯的凭借贸易对抗来减弱大清对南海海域的影响,并不需要出动正规武力。
所以说,不是实力不够,只是太忙也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