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的经典诗句,您记得有多少?
最喜欢的回文诗是这首四季回文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作者传说是清朝才女吴绛雪。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
荷塘晚韵。回文词(顺读为词,倒读七律。) 文/枫桥晨雨
顺读为:虞美人 • 荷塘晚韵(词林正韵)天蓝映景红霞落。鹜鹭随云掠。望来船快唱歌欢。阵阵柳风撩伞叶田田。莲萍闹鼓喧池水。钓客追鱼美。堰塘烟雾罩荷仙。暮日弦箫拨棹系凉轩。(注:闹鼓指青蛙。)
倒读:七律 • 夕照荷塘 (平水韵)
轩凉系棹拨箫弦,日暮仙荷罩雾烟。塘堰美鱼追客钓,水池喧鼓闹萍莲。田田叶伞撩风柳,阵阵欢歌唱快船。来望掠云随鹭鹜,落霞红景映蓝天。(注:喧鼓在这里指青蛙。)
一首可以正读、反读,还可以成为七律,嗯,七律也可以反过来读的诗,神奇吧?而且更神奇的是,无论正反、诗词都严格的合乎平仄、韵律……
清朝朱杏孙的《虞美人》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读]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重新标点的七律:
孤楼倚梦寒灯隔,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载,使用汉语特有的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回文诗自西晋以来,经过历代诗人的仿效与创新,形式千姿百态,主要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等。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的解释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苏东坡回文诗《记梦二首》:
(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
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方凝静院,
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岩空落雪松惊梦,
院静凝云水咽歌。
我最喜欢的回文诗是清代才女吴绛雪的四季回文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四句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绝就绝在用每一句话中的十个字,写出了每个季节特点的回文诗,让人称绝!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
怎样理解书法就是不断制造矛盾又合理解决矛盾的过程?
运笔徐急轻重注定了制造矛盾与解决矛盾的关系。心有事而欲宣泄必定以中介媒体表达出来,传递给与自己有类同困惑与矛盾的个体,其方法要么书法,要么舞蹈,要么绘画,要么。。。。。
轻是为重储备力量,这是一对矛盾。
慢是为快储备力量,这是一对矛盾。
长期玩书法形成手臂肌肉记忆力会自动化通过特定的我的运笔而将制造矛盾解决矛盾通过宣纸展示的线条而获得展现。
当然,现在很多人玩理论与嘴炮时间大于实际玩书法时间,其手臂运笔肌肉力没有储存到自由表现的境界,于是只好追求怪。。。。。
写书法,特别是行书和草书,有时就像说相声,要不断抖包袱才会吸引人,若是一湖春水,则过于平静,没有波澜;有时又像是演杂技,不断制造惊险,让人捏一把汗,但又能化险为夷;这种抖包袱、演杂技的比喻,在书法创作中就是不断制造矛盾又合理解决矛盾的过程。
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系存在于书法的字形结构、章法布局等各个方面。下面就以行书的结字来举例说明:
这个字第二笔的撇画,本来是一短撇,冒冒失失却写成了一笔优美的兰叶撇,这就制造了一个矛盾,紧接着左竖的起笔应该往右才合理,可是书圣偏偏往左又推出一步,制造了第二个矛盾;随后笔锋逆转一个圆弧,写到这里再按常规布局两竖就会重心失衡了,好了,作者巧妙地将两竖往右移,这样重心就平稳了,化险为夷。
“首”字上半部分写得很大,很斜,下面的“目”字本应该写在中间为宜,作者却将它写在右边一侧,放佛悬崖上摇摇欲坠的一块石头,这是制造的一个矛盾;看作者怎么巧妙化解矛盾吧!走之底本应该与右边写得很紧密,作者却故意将它拉开距离,写成半包围方形结构,中间形成大面积空白,通过左、下两个支撑点有力地将右边托起,化险为夷。
非字上来第一笔,作者就故意写得很斜很陡峭,这是制造的第一个矛盾;为了化解这个矛盾,将左边三横连写,并以实线向右边连带,形成一个尖锐的倒三角形,这在解决第一个矛盾的时候,无形中又产生了第二个矛盾;不过紧接着的一竖和三横连写,巧妙地化险为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