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学古典舞的话,对自身有哪些好处?
- 中国传统民间舞和古典舞如何面对当代化的问题?
- 为什么说戏曲舞蹈是中国舞蹈活化石?
- 中国古典舞难学,还是芭蕾舞难学?二者有何区别?难度区别如何?
- 中国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历史之谜”,何时产生?何以流传千年?
如果学古典舞的话,对自身有哪些好处?
学舞蹈的人形体都比较优雅,很美,身材习惯性保持很好,气质与众不同,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这种舞蹈非常独特,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身韵”,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使中国舞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如果学古典舞的话,对自身有哪些好处?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跟其他舞蹈一样,古典舞同样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跳舞时,随着音乐的律动,会协调全身不同部位参与进来,或跳或转,或静或动,或快或慢,身体要不断适应这种节奏的变化,促进骨骼、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能力,从而起到锻炼身体的功效。
另有研究表明,跳舞对改善睡眠有明显好处,睡眠质量会显著提高。
古典舞区别于其他舞种的一个标志,是为专业或业余舞者喜欢的华丽衣服、妆容、道具等等。比如魏晋齐腰襦裙,唐朝齐胸襦裙,明朝袄裙马面等等,稍事妆扮 ,好有古典美的感觉,仿佛穿越时空到那个朝代了,举手投足,整个人都变得仪态万芳,步态袅袅了。
中国传统民间舞和古典舞如何面对当代化的问题?
可以用八个字来回答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比如中国民族舞蹈《飞天》,就是充分运用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神女舞姿舞态改编。
在比如《藏舞》也是在民族舞与现代舞融合当中,把脚步训练视为重中之重,于是将美国电影《雨中情》的踢踏动作结合进去,就可以把其优势突显出来,这样就不但把传统打破了,同时还考虑了其中的创新元素,有较大的发展,在民族舞中融合了一定的现代元素。
为什么说戏曲舞蹈是中国舞蹈活化石?
因为戏曲与中国古典舞的因袭关系是研究当代舞蹈学科的关键,厘清戏曲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可对当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建设思路,也是为“昆舞”未来发展挖掘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提供创新动力。
从戏曲的角度看待“昆舞”流派的成型与发展,首先将“昆舞”概念转换为中国古典舞(昆韵流派),为“昆舞”的发展确立重要的学术前提;
其次,从“昆舞”的创建源头出发,系统剖析“昆舞”这一新古典舞形式的体系创建和艺术风格。
中国古典舞难学,还是芭蕾舞难学?二者有何区别?难度区别如何?
作者您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这样来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
客观地说,无论是在塑造体形还是训练人体机能方面,芭蕾的基本功训练是最科学的。而且中国舞的基训也是从芭蕾基训中汲取的经验。但芭蕾的弊端在于训练了打击肉却很难训练到人体的小肌肉,中国舞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
如果你是一个舞蹈爱好者将不难发现芭蕾的动作大多是大关节的运动,强调开、绷、直,动作大气、开阔。而中国舞有很多小法儿,脖子、脚踝甚至手指间都会有动作,每个民族的舞蹈都强调“三道弯”的体态。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芭蕾和中国舞的不同风格、不同体态……这是不能简单的用孰好孰坏来评价的。任何东西,只要它存在了,它就有价值和意义,更何况是两个传承至今的古老舞种.
个人认为中芭结合最好,芭蕾舞很美,动作非常高雅,但是总有一种单调的感觉.就象100个数字两两互相组合一样,组合成的动作虽多但是容易看腻 .而中国舞是很多花样的 要是融入芭蕾舞的高贵感觉就更好了 .(这段是别人说的)
所以个人[_a***_]孩子学舞蹈应该先接受芭蕾基本功集训!然后在到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技巧练习 .中国舞的精髓,有时让人很感动很震撼。
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都属于古典舞类,中国古典舞简单的说就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加入戏曲成分和一些武术动作中的精华元素提练而成的具有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芭蕾舞最早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国,十八世纪传入俄国;是欧洲各国对古典舞剧的统称,它是一种结合了欧洲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舞蹈,其最大特征就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俗称“足尖舞”……!所以,至于中国古典舞难学还是芭蕾舞难学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要看自己喜欢或者适合跳那种舞,在我们国家当然学习中国古典舞相对容易和方便些,但不管你选择学习那种舞蹈,只要你坚持努力刻苦学习都一样的可以取得成功的……!
中国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历史之谜”,何时产生?何以流传千年?
史墨千秋,小墨来带大家领略历史的魅力。
从古至今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似乎永远都没有改变过,然而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却也应生了一种变态的审美观——缠足。
自此小脚一裹几千年,在这一段悲伤的历史中,不知承载了多少中国女性的血与泪。
关于缠足这一陋习的起源,历代学者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有人说是起源于隋朝,有人说是唐朝,亦有人说是五代,更有甚者称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小脚的女人,可谓是众说纷纭,各不相同。但根据考古学家探索发现,距今年代最早的缠足鞋出土于南宋时期,因而就目前来说缠足应起源于南宋时期。
宋代的缠足其实还是与后世的缠足有区别的。根据史料的记载,宋代的缠足只是把脚裹得细直而不弓弯,这种缠足的方式在当时被人们称作为“快上马”。
到了元代,蒙古的贵族原本是不缠足的,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当时女性的缠足之风,相反还保持着赞赏的态度。就这样缠足的这一陋习,在元代也得以保持与发展。随之到了元代末年,人们便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并在宋代细直的基础上将脚再缠小。
到了明代,女性们的缠足之风可谓是到达了盛行期。在朱元璋的理念下,女性的缠足已经成为了社会地位与尊卑等级的一种划分。不仅如此,明代对于缠足还立有严明的制度。对于乞丐之类身份卑微的人不允许缠足,而其他人若要是缠足则必须缠为三寸。明代在元代的纤小的基础上,不但对于大小要求更为严苛,还在形状上有着严格要求。
到了清朝时期,缠足的发展可谓是达到了鼎盛。当时汉族的集聚区域都有缠足的现象,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女性,不论贫贵尊卑都纷纷缠足。
那时的人们已经将女性是否缠足以及缠的如何,作为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因而缠足这一陋习,在当时已经深入了人们的骨髓。
缠足这一陋习起源于北宋时期,起初只流行于京城,而且根据考古发现,最初的缠足没有这么夸张,为了让脚型呈现“瘦、直”,而且以足弓弧线为美。
也就是说,起初裹脚的审美实际上和如今还是比较相似的。
到了南宋,裹脚的习俗不仅仅存在于大都市,各地百姓也开始争相效仿,而对裹足的理解也开始变态起来,向着“三寸金莲”发展。
历经了蒙元时期,元朝统治者并没有干涉汉族女人的缠足习俗,毕竟腿脚不方便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到了明朝,“三寸金莲”的标准正式形成,但却并非普遍存在。如今出土的一些明代古墓中,很多官家夫人甚至是王公贵族家的女人,对其遗骨进行分析发现,很多都是天足。
清朝时期,缠足的陋习进一步发展。不仅汉族女人普遍缠足,作为一种追求畸形美的时尚,有着满族女人,甚至也偷偷摸摸无视“满族女子不得缠足”的禁令,偷偷缠足。
缠足这一陋习的产生和发展,其实都是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变态的审美观导致的。
女人的脚在封建社会被视作“第三性器官”,让女人们深受缠足之苦,便是统治阶级的引导加大众愚昧的跟从导致的。
缠足的女人走路不便,也无形中迎合了封建礼教里希望女人大门不出,恪守妇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