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士兵真的蛮化了吗?
虽然不太懂你蛮化的,但还是想尽力回答。
罗马帝国从屋大维时期就基本是地中海的霸主,并且以重装步兵闻名于地中海,但是由于军制问题,即公民有义务参军,而且还得自带装备,所以在后来公民已经无力自备重装装备了。
后来,便有了马略军事改革,即给市民提供装备,并在士兵退役后还能得到土地补偿,于是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职业化。但是马略并未发现骑兵在战争中突出的作用,虽然在欧洲战场中步兵优势明显,但是在亚洲战场,步兵遇到了机动性奇高的骑兵后吃了不少苦头。
于是在罗马帝国将近没落时有了再一次改革,军队倾向于机动野战军,而此时的陆战之王重装步兵却成了***。
在亚洲战场上,重骑兵成了战场主力,并且罗马军中衍生出一种新兵种——弓骑兵。
而此后一直是步兵、骑兵、弓兵相互配合的战术。
如果说从步兵到骑兵是蛮化的过程,那么确实是这样,因为纵观我国历史,也有“胡服骑射”的变革。
确实有蛮化。
因为本身古罗马就是一个“尚武”的国度,与向往和平的古希腊不同,古罗马信奉的神灵就是战神埃涅阿斯。
另外在古罗马的军事制度上,早先自从“王政时代”伊始,其募兵方式只是单纯的从氏族部落中抽调男性为主。
但是到了王政时代后期,因为当时所盛行的“奴隶经济”原因,古罗马不时就要对外发动战争,以此来达到“掠夺奴隶”的目的,而之前的抽调氏族部落男***兵役的方式很明显就满足不了用兵需求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率先发动了改革,将募兵的方式改成了“民兵制”,也就是说在没有战乱的时候,就各自在自己的家里面干自己的事,一旦爆发战争,那就要迅速响应号召,自备武器装备去出征,而且对于年龄限制是每一个男性的十七岁到60岁。
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古罗马所有的青年以及中老年都是潜在的士兵。
讲到这里,其实还看不出来罗马士兵有被蛮化的成分的,但是到了古罗马共和时代之后,这种“民兵制”的募兵办法很明显就已经跟不上更加频繁的战争需求了。
所以就又一次的出现了军事改革,这次改革让罗马士兵服兵役的年龄再一次的延长,同时还扩充了募兵来源范围,另外还提高了士兵的薪资水平。
罗马帝国,是欧洲古典时期的强大***。从最初偏居一隅的弱小城邦,发展成为横跨三洲、以地中海为内湖的世界性帝国,罗马的发家史颇为励志。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帝国,在走完数百年的征程后,却突然支离破碎,乃至最终灭亡。这段盛极而亡的历史,及其背后的原因,也引发了后来人的激烈讨论,并且由此产生了众多观点与解释。罗马帝国灭亡的一大原因,乃是因为其军队“蛮族化”了。
罗马军队中的日耳曼蛮族士兵
众所周知,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进行统治的基础和支柱,一个国家若要强盛,首先就要保证其军队强大。罗马作为以军事扩张为基础的国家,军队在其社会中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罗马走向伟大,并非依靠哲学和科学,而是凭借谋略与战争,战争是首要因素”。正是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训练有素的军队,才为罗马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最初,当罗马以台伯河畔小城邦身份立国时,其军队全由罗马城公民组成,成分单一。但随着国家版图的拓展,需要派驻各地的守备兵力越来越多,原本“小国寡民”式的军事体制无法满足需求。在此情况下,罗马人马略于公元前107年实行了军事改革,为罗马解决了兵源问题。再往后,随着越来越多被称为“化外之地”的蛮族地盘被罗马占领,罗马人和蛮族人之间不可避免发生了交流,而蛮族战士也自然而然进入了罗马军队。不过在这个时候,罗马人尚有着浓厚的保家和参军意识,所以蛮族人虽然也加入了罗马军队,但在数量上还没有罗马人多。
大量蛮族进入罗马军队
蛮族人大肆进入罗马军队,始于图拉真时代。图拉真是罗马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他在位之时,帮助罗马夺取大片蛮族土地,但与之对应的代价便是:需要大量的蛮族士兵守卫已经打下来的土地(因为兵源越来越捉襟见肘)。据一些资料统计,在公元100年时,边疆地区每5个罗马军团士兵中,只有1个是罗马人(和其他意大利人),其他4个皆是各种各样的化外民族人。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爆发了著名的“三世纪危机”。这期间,罗马国内社会动荡、吏治***、道德沦丧,各种负面问题层出不穷。罗马军队也不可避免被坏风气腐蚀,在各种歪风邪气的影响下,广大罗马人纷纷厌恶参军、逃避兵役,军队变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罗马的外患又偏偏在这时多了起来(例如东方的波斯萨珊王朝),急需招募更多的兵力。在这种情况下,蛮族人便越来越多的进入了罗马帝国军队之中,到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统治时期,罗马军队中只有不到10%的官兵,是罗马和意大利公民。
装束风格明显蛮族化的罗马军
这些被罗马称为“蛮族”的人成分很复杂,他们之中,既有来自的日耳曼人、高卢人、凯尔特人,萨尔玛提亚人等;又有来自东方的色雷斯人、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波斯人等。蛮族的到来,也确实对罗马军队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首先,他们给业已颓废的罗马军带来了勇武的风气,帮助罗马帝国回光返照了一把。其次,他们对罗马战略战术产生了一些有利影响,例如东方的罗马军队,就是在学习波斯重甲骑兵战术的基础上,组建了自己的铁骑军团,为后世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蛮化吗?
我相信大家都会说这不是蛮化,是往先进方向的机智转变,就如同小时候历史课本里提到的那样。
人类的本性,使得人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会从落后往先进发展,仅仅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落后的生活方式。
比如你不小心被关到了一个岛上,身边啥也没有,那你就只能钻木取火,下水捉鱼烤来吃,躲洞里挡风避雨,你说你这时候要点个外卖,刷个抖音,想想就好,条件不允许你这么做。
罗马士兵当然没有被蛮化。
罗马从共和国变成了帝国,到了罗马帝国的后期,由于各方面原因,原来的军制已经不足以维护帝国的安全。
军队的数量大规模扩充,大量的非罗马一等公民(高卢、西班牙、日耳曼等附属地)开始加入罗马军团。罗马军队中“野蛮人”的数量大幅增长。
但是这就能说明罗马士兵被“蛮化”了吗?
我觉得不能。
罗马的军团作战方式依然没有取消,这是罗马能从一个地中海小王国发展成为欧洲大帝国的关键所在。
谢谢邀请啊!
罗马帝国末期,士兵确实蛮族化了。
就好比现在的美国,大家有钱了,谁愿意当兵吃苦,当然就是外来人口当兵啊。也就是绿卡兵……
罗马帝国末期,军队蛮族化到什么程度了呢?
公元378年8月9日的阿德里安堡会战,蛮族化成分严重的罗马军队,和对面的敌人——哥特人一样在冲锋前发出战吼(war cry)。
具体来说,公元3世纪末罗马帝国在不停的内战中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这也就是所谓“公元3世纪危机”。
***产生的野蛮破坏、杀戮和瘟疫沉重的打击了帝国的税收基础。***发行越来越贬值的罗马银币,导致了疯狂的物价飞涨,小麦的价格竟然涨至之前的67倍,货币经济的崩溃导致军队只能通过直接的粮食征收来获得供应,这个时期的的罗马军队,已经严重的依赖征兵,并且士兵们的薪水较2世纪少得多。罗马经济的衰败很难再以公民军团作为主要作战力量,帝国公民在军队中的比例越来越少,大量的蛮族士兵进入了以前只有罗马公民才能进入的重步兵军团。至4世纪中期,蛮族出身的士兵大约占据了罗马军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在精英军团中,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一。进入5世纪后,大量掌握军事实权的蛮族将领与他们的军队直接成建制的存在于罗马军团中。
这个时期的集中表现就是,罗马军团那标志性的大型弧面四方形塔盾不再使用,转而使用大型椭圆盾。罗马古典时代著名的短剑(gludias)也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步骑两用的,长约76cm,2世纪逐步装备罗马军团的长剑(spatha)。这种长剑在出现时可能借鉴了日耳曼人的武器,但之后在不断变化中又反过来影响着欧洲的长剑形制。之后,东罗马帝国则将长度达1米左右的长剑作为最重要的单兵长剑。
山东的历史名人你知道哪些?
长页看了一圈各位说山东名人,不由得感叹,山东这地方还是只知道孔孟,将军,连一些影响力超大的名人竟然没提到,我这个外省人也看不过眼了。就说说呗。
1.,号称中国第五***明的算盘,你知道是谁发明的吗?
徐岳,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数学家,各位山东人,你知道吗?他的贡献如此巨大,估计各位从来就没关注吧,太可惜了。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徐岳(?~220)字公河。东汉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盘”记录者。东莱(今莱州市)人。东汉灵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刘洪“按数术成算”创造了“乾象历”,并“亲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潜心钻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历象端委,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后又把该历法传授给吴国中书令阚泽,使历法得以在吴国实行。历法的钻研为徐岳以后从事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搜集先秦以来的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数学著作。《数术记遗》详细地记录了他与刘洪算术问答的精华,介绍了14种计算方法。第一次记载了算盘的样式,并第一次定名为“珠算”。汉献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所以,很多人地都把算盘的发明归到徐岳门下。
算盘对古代的商业活动和工程计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甚至有人把算盘列为中国第五***明。
辛弃疾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为人,一心为国,为了北伐事业东奔西跑,可惜呀,不为朝廷所用。于是,他和当时的前辈陆游一样,眼望北方,一心不甘,最终却郁郁而终,真正的民族脊梁,大英雄,大有骨气之人啦。
想想陆游临时都还写了,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也只好写写梦回吹角连营。都梦想能为国出力,奋战杀场,可惜当时的皇帝不需要他们这样的人。
辛弃疾简介如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