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戏剧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大家庭,传统的戏剧数不胜数,比如:京剧,豫剧,晋剧,黄梅戏,秦腔,粤剧,闽剧等等,还有敲大鼓评剧,昆曲等等,发展到现在还有很多剧目不计其数,戏剧也是博大精深。
剧是我国的国粹,能够代表中国独特文化传承的艺术形式,她最早的形式是模仿劳动中的歌舞产生出来的。
<一> 秦朝——这个时候还属于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出现的“颂”和《楚辞》里的九歌,都是祭祀时歌舞的唱词。这种带有强烈节奏感的说唱,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唐代——戏曲的形成期。唐朝中后期,戏曲得到了飞跃发展,***禁苑中的一个果园是梨园,唐玄宗经常在园中演奏,他不但擅长书法,而且精通音律,能够作曲,可以说为戏曲的发展尤为重要。据史料记载,曾养了乐工数万人,用各种方法鼓励他们创作,培养了大量的戏曲人才。所以后世称戏曲界为梨园,戏曲就自然成了梨园***。
<三>宋金——宋朝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都是戏曲的发展期,为元代的杂剧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元代——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文化及***重视不够,大量的文人得不到重用,他们只能在民间发展自己才能,把满腔的才华用到了戏曲创作上,也是元代戏曲能够走向成熟的原因。元代剧作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剧本至少五、六百以上,保留到现在也有一百五十种。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宫秋》等等,就是当时的作品。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这个时间段戏曲神奇的繁荣起来,并且发展到了全国各地,大致分为戈阳调(即高腔)、柳子腔、梆子腔,有“南昆、北戈、东柳、西绑”的说法。
我国戏剧共有三百六十多种,山西戏剧就有五十多种,是名副其实的戏剧大省。其中,蒲剧发源于山西省蒲州地区(运城市永济市),流行范围很广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一带。能够查证距今有800年的历史,也是最古老的戏种之一。
一、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
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二、唐代中后期(形成期)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
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三、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中国古代戏曲在先秦时代至唐代是萌芽时期,至宋代己经初步形成,也就是说雏形时期,到了元代到明初己经逐渐我熟,到了成熟期,明代万历年间,己经到了繁荣期,发展至鼎盛时期
戏曲发展
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雏形时期, 成熟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集成时期,转折时期, 终结时期。
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胡化的情况?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我很赞同一个观点,人种没有优劣之分,文化没有高低之分,虽然在几千年漫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国在大多数时间都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华发展到今天的辉煌,也是所有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胡人的起源和胡人汉化的例子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关于胡人的记载了,那个时候在北方主要是北狄这个民族。后来由于中原的发展水平的确高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加上中原对礼仪制度的发展,在当时中原统治者把这些少数民族视为蛮夷。最早出现胡人这个称呼是到了汉朝时期,当时大汉的北方就是匈奴,匈奴单于便曾派使者给大汉皇帝送来书信,写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人也就逐渐变成之后对北方西方的外族统称。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大汉北征匈奴,匈奴被驱逐,分为南北匈奴两个部分,南匈奴经过数年,在三国时期,归顺了曹操,并融入了汉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西晋五胡乱华,胡人在中原建立了很多***,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便是鲜卑族建立的,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这些少数民族归顺汉族,或是入主中原后建国,总会在南下之后选择全面汉化,没有汉化的***,逐渐被其他国家淘汰。这主要还是因为汉族的一些制度,更合适在中原的统治发展,那么历史上有没有***被胡化的例子呢?
历史上也有不少***胡化的例子
文化的影响力是双向的,不只是汉族影响其他的少数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也一样会影响汉族,每个民族的习惯,文化,很大程度受到居住环境影响,所以中原的农耕文化拿到北方肯定是很难发展的,要因地制宜,所以***胡化,一种是因为迁徙被统治的影响,另外一种就是为了抵抗北方和西方的胡人入侵,其实胡人汉化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就是胡服骑射,这是东周战国时期的故事,赵武灵王是赵国很有作为的国君,赵国的东北边疆就和东胡接壤,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入侵,于是他就在赵国军队中开始了军事改革,让士兵们穿胡人的衣物,向胡人学习骑射,赵国的军事力量不断变强,驱逐了胡人,在和其它国家的征战中,赵国也占据优势,最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这个胡服骑射只是在军事上的一个胡化,并且主要学习的是胡人的优点,就如胡服生活起居,作战方便,而骑射相对战车,步兵则有很灵活的机动性,这个是为了抵抗胡人入侵的一种胡化,不是全面的胡化。
另外一种则是因为迁徙被统治而导致的胡化,在汉朝西域就进入了大汉王朝的控制之中,大汉皇帝们也一度派兵前往西域驻扎,但是随着中原大汉的衰落,对西域的控制就逐渐的衰落了下去,而这些驻扎到西域的部队,很多人是拖家带口的过去的,失去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他们有很多人就没有再迁移回来,继续生活在了西域生活,他们和当地人通婚融合,慢慢演化为异族,另外一种就是被胡人的统治者,强制性的进行胡化,就比如有鲜卑人建立的东魏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时期,但是就本质而言,生活习惯的胡化,和从文化制度上的汉化,造成的影响还是有很大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