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纸伞的文化渊源和属性是什么?
油纸伞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日本、朝鲜、越南、琉球、泰国、老挝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随着大陆客家人迁移至台湾定居,也令中式油纸伞在台湾生根发展。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琉球古代婚礼上也有用到油纸伞。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表演时有的要用"番伞"。
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现时日常所用的伞多是洋伞,油纸伞多作为艺术品和游客纪念品售卖。
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水油纸伞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企业,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分水油纸伞第六代传人毕六福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而成为中国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
油纸伞是汉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正体的伞字由五个“人”字组成。经常使用的尼龙钢架伞是19世纪英国人根据中国油纸伞的开合原理,使用现代材料,工业化生产改进而来,虽然方便携带、价格低廉,但却是毫无生命的工业品,传统油纸伞那种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客家方言中,“油纸”与“有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纸伞为嫁妆,含“早生贵子”的意思;“伞”的正体字“伞”字里有五个人字,象征着多子多孙,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男子16岁成年礼时,父母会赠予一把油纸伞,希冀支撑门户之意。道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是因为油纸伞有趋吉避秽的功效。折叠传播 中国制伞历史悠久,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妹妹发明。
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妹妹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1870年代,英国摄影师拍摄于北京郊区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了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油纸伞在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油纸伞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后,又结合了当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明朝《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在一些文学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著新娘以作避邪。
从外观功能,油纸伞的骨架造型,还有防雨功能,跟荷叶特别类似。
古代油纸伞,大多是跟雨水相伴,尤其是在春天的蒙蒙细雨,更是添了几分浪漫的情调。功能上,油纸伞几乎是出行必备。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油纸伞是一个极具爱情的物像,赋予了浪漫的色彩。
比如白娘子跟许仙在断桥细雨中相会,正是因为借油纸伞为媒而结缘(配乐齐唱:西湖美景~三月天嘞,春雨~~)
油纸伞在民国时候,也是文艺青年的出行标配。比如戴望舒的那首《雨巷》太经典:
--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油纸伞为这次相遇,营造出朦胧浪漫的氛围,油纸伞遮住了姑娘的脸,却让作者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春心荡漾的倾慕之心是油纸伞带来的,离开后的失落之情,是油纸伞带走的。
以上答案,不知您是否满意
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主要雨具,解放前及初期一直沿用至今。他是鲁班的妻子,于是于园林中风景胜地,供游人避雨休憩的凉亭中受到启发而设计制造出来的。制伞工序传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独特。
制伞主要工序为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结伞顶。
伞之外形顶天立地,蕴含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的文化概念。伞骨同具一种象征团结与力量。油纸与“有子”谐音繁体“伞”字,五人合一寓意五子登科。桐油工艺,镇宅辟邪,平安如意,圆形伞面,美满团圆,竹制伞架,寓意节节向上。
油纸伞,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主要雨具,解放前及初期一直沿用。它是鲁班的妻子云氏从建于园林中、风景胜地,供游人避雨休憩的凉亭中受到启发而设计制造出来的。宋代相丞马廷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且作出名气,1936年曾获得国际产品博览会金奖。制作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结构布局合理,取材用料独特科学;伞面题诗作画,寄情寓意,其中赠予、受用,饱满着浓郁的婺源“书乡”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