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舞蹈主题是什么?
寒食舞蹈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的庆祝活动,它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艺活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演绎各种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舞蹈,如京剧、秧歌、龙舞等。寒食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舞蹈则是寒食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诗到底有什么魅力?
南阳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的诗作《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这首诗虽然仅仅止于描写,作者也未必在于讥讽当时的社会现象,但他抓住了典型的形象,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寒食》诗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去求诗的深意,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因而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在当时传诵广泛 ,很受唐德宗赏识,晋升不断,官至中书舍人。因此,《寒食》诗具有流传千古的魅力。
1、此诗只注重寒食节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还有音调变化,声律和谐悦耳。“处处飞花”,不仅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节的暮春景象。
2、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 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飞花”。
3、情景交融,一个“传蜡烛”状出动态,暗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作者既未写马,也没有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仿佛使人嗅到了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声,恍如身临其境。
@九芝海棠 感谢的阅读,欢迎关注,收藏,转发,点赞!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原文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诗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笺注》对此作有评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以诗受知于德宗,以《寒食》为代表。当时中书缺人,德宗任命韩翃,因有两人同名,宰相问是哪一个,德宗又批”写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
古人说,诗之难在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有些东西只能体会,却不能很好地把它表达出来。若能,那便会千古流传。韩翃这首诗所表达的正是***能够体会,却无法言传的东西。敌此诗流传千古。
有些古诗如美酒,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散发出不一样的醇香,韩翃的《寒食》就是其中之一。请先看全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乍看这首七言绝句很简单,你的眼前会浮现一幅春日画卷:暮春的皇城落花成阵,御苑的杨柳在寒食的春风中飘摇,黄昏时分汉宫里传送蜡烛,袅袅青烟飘散在五侯的宅第里。然而,细品之下这首诗有三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一、在唐德宗和士人的眼里,这首诗描绘了盛世承平的景象。因此,这首诗受到德宗赏识,从此韩翃飞黄腾达。
白昼的皇都,处处花飘飘,皇宫御宛柳斜斜,游人们无限陶醉。“飞”和“斜”字灵动无比,令人心弛神往。
日暮时分,皇宫里走马传送蜡烛,五侯家里烟气祥瑞,皇室的气派自内而外地发散。“传”和“散”字栩栩如生,情景如在眼前。
然而,果真如此吗?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寒食》是他的代表作,入选《唐诗三百首》,下面我就从两方面来谈谈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第一这首诗写得很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短短10多字,便描绘了一幅落花飞舞,柳条摇曳的暮春图景。
“飞”字用得非常巧妙,一扫暮春的萧条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还和“斜”字相照应,看似写花和柳,实际却是为了突出东风。
而且比起“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唯美,韩翃的这两句诗除了唯美又多了几分灵动,能够千古流传不是没道理的。
第二这首诗的寓意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
当时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很喜欢这首诗,韩翃甚至因此平步青云,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句彰显了***的气派,和***的盛世气象,这是皇帝和官员最喜欢看到的。
然而后世很多人却认为这是在讽刺***贵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如此吧,韩翃在写这两句诗时到底想的是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总结:
韩翃的这首诗写得很美,寓意又耐人寻味,引起千年争议,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寒食古诗背景资料?
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
1.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2、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