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亲一词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结婚的?
古代就有“拜堂成亲”之说,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人成亲是要有媒人说媒的,所以在成亲之时,为了感谢天 地的养育之恩,为了感谢月下老人牵线搭桥的情谊,结婚时就必须一拜天地 二拜月下老人 三拜父母 后来,便形成的结婚拜天地的习俗。也就是说,拜过天地以后才算成亲,成为一家人。
在古代,结合被称为“昏姻”,当时的婚礼称为“昏礼”,意为黄昏时举行的典礼,古人认为黄昏时分是昼夜交替的时刻,阴阳调和,相生相长,此时结婚正是调和阴阳之气的好时候,如果新人结合能借助天时 地利,必然大吉大利。因而古人认为黄昏举行婚礼最为适宜。
“拜堂成亲”只是古人“结昏”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拜完堂就算成亲了,成完亲就算结婚了,后来,“结昏”也说成“成亲”,“成亲”只是“结昏”的不同叫法而已,古代既说“成亲”也说“结昏”不过跟现在的“婚”字不同而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新婚姻法才统一说成“结婚”的。
历史中最早记录结婚二字,出自汉书,乌孙竟与汉结婚。
显然,成亲二字的出现,应该晚于结婚二字。据考证,在茹毛饮血的古代,男性想要得到女性,直接上去一棒子打昏,扛回洞里嘿咻!从这点来看,昏和婚有很大的渊源。
还有一种说法,过去的一些地方,有抢亲的现象,于是人们尽量避开人们的视线,选择黄昏时分结婚洞房。
可以想象,一个山顶洞男猴,外出觅食,发现一个落单的女猴,出手就是一棍子,女猴,跑也跑不过,打也打不过,只好***装昏迷,被男猴扛回洞中,当了压寨夫人。
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结婚风俗有相似的地方呢?新浪都要背着或者抱着新娘进洞房,而新娘也要盖个红盖头,半推半就!
进了洞房,就是亲人了,就是成了亲了!先昏后亲,先结婚,入了洞房就成亲了。
古代皇子是怎么迎亲结婚的呢?
一日,朱元璋将徐达召来到宫中,说道:“朕与你乃是布衣之交。”
言外之意,你我从普通百姓那时便认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可以比的。
我们知道这徐达一生战功赫赫,乃是大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被封为魏国公,位高权重,而且此人跟朱元璋穿开裆裤那会便认识,一起放牛,一起闯祸,两人关系关系非同小可。不过这话说回来,徐达再怎么厉害,两人关系再怎么密切,在朱元璋面前还是个臣子。这皇帝老儿亲自开口为自己的儿子提亲,那就是圣旨啊,你说当臣子的哪个敢违抗啊?
再说了自己女儿能够嫁给皇子,能光宗耀祖,那是天大的福分啊,你说一般人能攀上这皇亲吗?徐达又不傻,立即跪倒在地,磕头谢恩,把亲事定了下来。
在纳***的时候,也就是提亲,朱元璋同志不差钱,早就准备了丰厚的彩礼送与徐达。等到真正结婚的那天,四皇子朱棣坐着高头大马,率领着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去了徐府。虽然队伍中没有奔驰宝马开道,但是这迎亲的规格就摆在那里,绝对是当时最为高级的。
家人听了后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入内报告徐达。徐达领着迎宾队伍亲自出门迎接,就这样,朱棣和一个贴身随从在迎宾队伍的簇拥下进入了徐府。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让随从送一只鸿雁给徐达呢?因为古人认为鸿雁传情,所以迎接的时候不用带其他东西,用一只鸿雁全部搞定,不像现在的迎亲,新郎官要是不拿出一堆红包搞定伴娘的话,恐怕连新娘的面都见不上,更别说迎亲了。
徐达跟女儿说道:“闺女啊,你要切记,过门之后,要勤快听话。”
母亲也会跟女儿交代一下,说道:”闺女啊,你过门之后,要努力当个好媳妇,你爹爹的话可要记牢了。“
“戒之戒之,夙夜恪勤,毋或违命。”母命之曰:“勉之勉之,尔父有训,往承惟钦。”
古代女子出嫁时八扇是指?
古代女子婚礼中,新娘出嫁手上会拿一把团扇。团扇整体造型就是一个规整的圆形,有团圆美满、阖家幸福的寓意。在过去结婚时用的团扇,也叫做合欢扇。从合欢二字就可以看出,新娘手拿团扇,也是对夫妻感情的一份美好祝祷。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是,新娘手拿扇子出嫁,是为了避邪、遮羞。
按照传统文化,新娘是很容易招惹邪祟的,拿着扇子遮住面容,就能不引起邪祟的注意。同时,新娘子当天的红盖头、扇子等遮面的道具,都有不被外人看见容颜的作用,代表古代女子遮羞婉约之气质。
古代出嫁扇子几扇?
六扇或者两扇。六扇或者两扇,主要是根据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同进行划分的。普通人家通常最多就两扇,而大官、富商之流通常是四扇,六扇则算是钟鸣鼎食人家了。
在唐朝,却扇礼更是添了几分文人风雅气质的浪漫。新郎在拿下了新娘手上的团扇后,还要当场作下几首却扇诗。可见,却扇礼在过去是非常受人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