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诗的解释?
白居易的长恨诗是一首描写杨贵妃悲痛离别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杨贵妃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长恨诗的是展示了唐代社会的政治背景和人们对杨贵妃的热爱。
诗中提到了唐玄宗的政治失策和对杨贵妃的宠爱,暗示了唐朝政治的***和衰落。
同时,诗中也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和才华,以及她与唐玄宗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人们对杨贵妃的崇拜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离别的痛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白居易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
怎么样解读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
此詩出自苏轼的《临江仙》,可算苏东坡的名句之一。这句詩道尽了为人不易的真实情景。人生一辈子,深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从来都是身不由己。无论从那方面看,可以说都是上天已注定的一种命运。个人的奋斗也许能改变一些现实状况,但总的来说,还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太多的身不由己,才是江湖行走的真实状况。苏东坡的一生也是曲折很多,遭罪的经过不一而足。难怪他会发出此身非我有的感叹。这也是千古以来,人类都难摆脱宿命的写照吧!
但是无论如何受苦受难,人生活着还是要有信心,还是要不断努力奋斗,还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能全由苦命宿命来摆布。再者,换个角度,用佛教的观点看问题,此身即非我身,我亦无我,而以无我之精神,为社会为人类而活着,去做好事善事,就有了无量功德,那也就有了很大意义。故此,人还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样才不会枉渡一生!
问题:怎么样解读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
前言
老街觉得,很多诗人在诗词中喜欢发发牢骚,但是又不肯真得归隐田园,这是文人的矫情。
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出自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原文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除了文人虚伪之外,苏轼又是一种特殊情况。他被贬谪黄州也好,贬谪海南也好,都不是可以行藏由我的自由身。
据说这首词填完以后,苏轼就失踪了,吓得郡守赶忙跑去找苏轼,却发现他正在睡大觉呢:
东坡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皓然,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避暑录话》
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中说,“以为州失罪人,”可见苏轼当时的处境。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以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的第三年。在这个时候,苏轼依然被当做“罪人”。
“长恨此身非我有”。意思是: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此句出自〔宋: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晚饮酒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仿佛已经三更天。家里的童仆已熟睡鼾声如雷。敲了敲门,里面没有回应,只好独倚藜杖听那江水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忙碌!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诗人的即景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是全词的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没有希望、没有寄托的深沉叹息。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上下求索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因“讥讪朝政”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外部环境依然没有丝毫改善,但是苏轼用了3年时间重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自我,在苦难中蜕变出了完全超越于世俗的穷达观念,因而无时不在生活中感受到优美、领悟到哲思。怨怒与激愤都已成为过去,他变得更加光明、温暖、亲切、宽容,更加平和恬适、自然真率,充满了智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酒成了他的朋友,有一次,他与朋友们酒足肉饱之后,一个个摇摇晃晃,在山野间放歌、漫步,直到三更敲过,这才想起该回家了,此时早已城门紧闭,面对着浩然的江景,忽然心有所感:荣辱得失如今皆已淡然,唯有衣食身家之累没法解脱,所以还得在这纷纷扰扰的世上奔波忙碌,于是就有了这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您问:“怎样解读常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问的好,这正是我感兴趣的话题。
“长恨此身非我有”出自苏轼的一首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整句话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怨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记为了功名利禄而去奔忙钻营呢?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在1000多年前对自己发出的灵魂拷问。
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的时期。他是由于写诗讽刺了“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弊端,而触怒了以王安石为首的一些权贵,而于公元1069年被贬谪到黄州的。虽然苏轼也因此痛苦和迷茫。但是他天性豁达乐观,很快适应了黄州的艰苦生活。还经常与当地的农民促膝谈心,与好朋友一起游玩、饮酒、作诗。总的来说,苏轼在黄州四年的生活还是充满了快乐的。但是,性情再达观的人,也有对现实愤恨与不满的一面。比如,苏轼就因为出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老百姓的关心,写了一些议论朝政的诗句。从而被政敌弹劾,并被贬谪到黄州。怎么能不感到愤恨呢?
天才的诗人苏轼,曾经春风得意,科举考试夺魁,官至朝廷礼部尚书的苏轼。被生活的风浪推到了人生的低谷,哪怕再乐观豁达,其郁闷的心情也是可想而知。毕竟诗人也是要吃饭的,而且苏轼还有一大家子人同他一起生活,住房、蔬菜、粮食等等是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我想,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于几乎没有薪水。他在自己动手建房、开荒种地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老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他以前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洒脱,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如今他“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怎么能不感到郁闷呢?
所以他发出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感叹。这种感叹其实反应了大中年人的心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连苏轼这样的大诗人、大作家也不例外。纵然再洒脱豪迈,超然物外,大部分中年人也是不得不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忙碌,苦心钻营。毕竟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都要操心,怎么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呢?
所以说,从苏轼的诗句中我们读到了所有中年人的困境——为了生活不得不蝇营狗苟、委屈求全。中年人的躯体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老人,属于孩子,属于单位,属于依靠中年人的一切人。
感谢苏轼,用经典的诗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灵魂拷问。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答案,因为中年人的躯体不属于他自己,也不可能“忘却营营”。祝福所有的中年人学会爱护自己,保重自己,不要太为难自己。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谢谢您阅读我的文字,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苏轼诗词”这个话题并且关注“喔爱小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