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逛庙会最喜欢的是什么啊?
说起来春节期间的庙会,我们老家是正月十二那天,是深泽县城的庙会,在小时候每年的庙会我都是一定要去的。
县城的庙会也正好与大集是同一天,所以说那一天真的是热闹非凡,搞庙会活动的,赶集做生意的,赶闲集逛庙会的,真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尤其是在大街上遇到那些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队等这些过来之时,那真就是路两边挤的是水泄不通,那时因为个子小,挤的难受时说,明年再也不来了。可是到了第二年,还是想去。
要是说在庙会上最喜欢什么?那就是唱大戏的现场了。那时候这种戏叫做“高台儿”。小孩子都喜欢把台角,实际上指的就是戏台的最前边,挤来挤去的,喜欢的就是那种氛围。那种“高台儿”实际上就是***的那种,我记得有时唱的是河南梆子,有时是河南坠子。由于从小就接触而且经常看这种河南戏,所以一直至今也是对河南豫剧情有独钟,象河南卫视台举办的《梨园春》节目,基本上每期的节目都喜欢看。
提到庙会,首先来感受一下什么叫“人挤人”?
我们这里就是各种炸串,臭豆腐,糖葫芦,棉花糖之类的,炸串永远是“新疆大炸串”,臭豆腐永远是“湖南长沙臭豆腐”,糖葫芦永远是“老北京糖葫芦”…………………呵呵,就不能是自家出品吗?😂😂😂
还有各种套圈,基本上套不到东西,就图个玩!
还有,各种刮刮乐、***,基本上一个庙会赶下来还出去不少钱!
庙会本是中国民间宗教和岁时风俗。一般在新年二月二或者其他的特殊节日,它是中国集市贸易的形式之一,形成与当地的地庙宗教活动有关,多设在庙内及附近进行祭神***购物的活动。
平常时节,各个乡逢单数或双数,都有小型集市,但是每年会有一次大型的庙会。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乡的石窝凼逢会。
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2400多年以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积极创造发明都集中在他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张班传说是鲁班的师兄。他们同为普安老祖的徒弟。普安老祖是瓦匠和木工的祖师爷。竹木泥瓦匠,都尊张鲁二班为祖师爷。
《事物纪原》和《物原·室原》都说鲁班创制铺首,即安装门环的底座。古时民间还传说他主持造桥;他的妻子云氏为了使工匠不受日晒雨淋而发明了伞。
木工生活中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的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出来的。
石窝凼逢会里面的一项重要的卖点就是各类工具。因为是祭奠张鲁二班,所以木工用具和瓦工用具的展销是庙会的一大特色。这是我最喜欢的庙会趣事了。
除了木工用的,还有各类农具、生产生活使用的物资、产品,石窝凼逢会的当天,人山人海,很多远乡的、近村的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邻居,都来此***。这是一个亲友故交,沟通联络的好时机。
很多外乡的外县的人也带着他们的特产,不放过这次做生意的好机会。其实也不为赚钱,只为一睹热闹景象,共襄盛会。
近年来,庙会也抓住商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宣传力度较小,这个庙会还显得比较山寨,有点儿浓浓的乡土气息,规模不是很大。大多是乡里乡亲的自娱自乐的活动。希望我们地区的有关部门能够发掘传统文化,包括张鲁二班文化和农耕文化,加以保护和开发。使这个庙会不断的发展,状大。
作为潮汕人的我,在我们家乡,过年不叫庙会,而叫民族祭祀,像营老爷这类的活动,在潮汕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格和味道。
迎老爷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民俗祭祀文化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民间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迎老爷的风俗。就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到村子里***,在一个地方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一条熙熙攘攘的马路,每到过年一定塞车,各种各样的车和人围得水泄不通。
潮汕独有潮剧唱戏的,潮汕英歌舞,卖小吃的,***的,赶集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感染了久久回一次家的游子。
潮汕人很团结,也很有家庭责任感,由于聚少离多,像逛庙会这种热闹的节日一年也只能一次而已,所以好好珍惜身边人吧!
顺祝大家猪年快乐,诸事顺利!
说的直白一点我喜欢在庙会看戏子。
你们听过秦腔吗?我家在农村,我们那里过年的庙会就是唱戏,由全村人出钱邀请秦腔表演团给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祖先唱戏,为期三天到八天不等,寓意就是普天同庆吧,也是一种祈祷神仙保佑村里人能够平平安安。
唱戏的时候周边各个村的人也会赶来欣赏秦腔,一般只有老人们听的懂唱词,而我们这些年轻人由于听不懂秦腔,也就主要是凑热闹,当然,看别村的美女和女戏子也是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出于好奇心一起的小伙伴会偷偷溜进唱戏的化妆后台看戏子化妆,每次都是被人家赶出来。
最后还是死皮白脸屁颠屁颠的溜进去,赶一次,进一次,那种场景挺温馨的,现在想来还是小时候过年快乐感十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