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观后感?
经过长期的实践,舞蹈大家们将这圆形的艺术概括为八个字:圆、曲、拧、倾、收、放、含、仰。这八个字,几种表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而这个“圆”,也是我们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根本特征。
首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千手观音》体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圆,因为舞蹈的前后部分都是以静立原地、变换手势为主。21 位演员通过不同的手势造型,划出了全圆、半圆、三分一圆、四分一圆,以及各种圆之间的变换过程。而在这些圆形行云流水般的变换和每一个圆形造型的固定之中,观众们是看得畅快淋漓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留意到“曲”,先不说圆是由曲组成的,单看演员伸出来的手臂,都是带有一定的弯曲,而不是笔直的。还有他们的兰花指,也是一种“曲”。演员们从肩膀到指尖的道道弯曲,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舞的一种特征,也让我们看到那些是一条条可以无限向外延长的曲线
古典艺术为何越来越没落?
人文人文,人才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如果地球上的人类消失了,文化艺术也就没了意义。人是不该分为三六九等的,人所喜爱的艺术也一样,如果哪天某种艺术文化消失了,不代表它低俗或是不好,或许只是被更新颖的艺术取代了。人脑的容量是有限的,就算是喜爱,也会挑一两个方便实现的爱好去进行。世界上的艺术形式那么多,今天被创造出来10个,那明天可能就会被忘掉10个。
举个例子,唐朝以胖为美,这里的胖并不是肥胖,而是丰满。几个世纪的今天,确实也有些家庭主张能吃是福,丰满会对将来带来好运,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瘦,线条,才是美。
因此,我们喜爱什么,可能跟这个时代有关系,跟喜爱的东西本身没有什么关联。有人意识到古典艺术的没落,就说明它的时代可能过去了。也有人说,人不能忘本,不能说舍弃就舍弃了。在这里强调一下,艺术、文化、精神是三个不同的层面,艺术提现文化,文化提现精神。如果哪一天,古典艺术真的没落到无人问津,那肯定有一部分人在坚持它的精神。
我认同尼***的艺术观,而且学界也有这样的声音,认为今天处于新巴洛克时代。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简言之(粗糙且浅白地说),就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时代,一个大筛选时代的前奏。
在我们这个时代中,什么都能成为艺术,但这种艺术身份本身是不确定的,是要留待后世筛选的。并且从历史角度看,我们也能发现今天的新巴洛克和17世纪的巴洛克都处在一定程度的全球化进程和文化融合/碰撞的历史时期。
我讲这些是因为,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没有***的,是集体迷惘的,同样也是会被后人忘却的一个时代。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点,并争取成为这个时代中最活跃的人物。
巴洛克的历史向我们证明,很多***要到很晚才能被理解,要到近代才被重新发现,因此既然身处这个开放的时代,我们就应该把生命奉献给无限的可能性,去尝试自认为对的东西。
古典艺术的没落是一个伪命题。
历史上无数试图推翻古典传统的人,最后都成为传统的继承者和改造者,古典会在未来被重新发现,而我们在今天应该尽量保留那些容易被后人忽视却很优秀的作品,这是我们应尽的贡献。就今天的科技水平,古典魅力被人重新认识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我们不必庸人自扰,好好热爱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以了,并且竭力把它流传下去。
如果这个时代不需要我们燃烧生命,那就在迷醉中稍稍清醒一点便好。怕自己说的太含糊,我举两个例子:音乐上,巴洛克***巴赫(死于1750年)什么时候才被人重视起来?美术上,巴洛克***埃尔·格列柯(死于1614年)又是什么时候才被人重视起来的?今天的我们能说他们的作品不古典吗?然而在他们死后的1-200年间,谁又把他们看成正统了呢?我们大概能成为巴赫和格列柯这样的天才,但很难成为拉斐尔那样的天才,时代不同,能造的英雄也不同。
另外古典主义的“没落”并不代表他就不再具有审美价值,你一样可以热爱他,用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就像智能手机这么琳瑯满目的今天,你仍然喜欢朴素简单的诺基亚3201,那你就大胆用,不用在乎别人怎么看。不用在乎用的人那么少。
这种伪命题就像如今已然没落的现代主义先锋派,在一百年前也是正在进行中的当代艺术。一般意义上的古典艺术也是它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当然文艺复兴的时代也有卫道士质疑为什么中世纪圣像传统会受到如此离经叛道的挑衅。历史总会被人清算并改写,这再自然不过。但艺术源自灵魂,和任何风格流派招式资本运作都没关系,如果带着所谓美术史历史观去做艺术,只能证明其本质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