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常态化演出方案?
。
★梨园、南音常态化公益性演出
时间:每周一至周五至少3次折子戏演出或互动研学活动,周五至周日常态化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传统节***日另外增加演出场次
★天后宫古戏台“城南庙会”
古城常态化演出方案是指在泉州古城区域内,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活动,以丰富游客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泉州古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具体方案包括:
1. 活动内容:演出内容以泉州本地文化为主题,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表演形式,展示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活动时间:每周末或节***日定期举办演出活动,每次演出时间为1-2小时。
3. 活动地点:在泉州古城内的公共场所或历史文化景点进行演出,如***寺广场、***寺广场、西街、东街等。
泉州有哪些古桥?
泉州都有那些桥?是整个大泉州还是只指泉州市区范围?如果是指泉州市区范围周边已建成在使用的
大桥主要集中在晋江流域下游和江流域下游,在晋江流域下游有新通车的泉州湾特大桥~泉州大桥、晋江大桥、刺桐大桥、刺桐大桥旁的高速公路成州特大桥,田奄大桥,旧泉州大桥、旧顺济大桥(目前已垮塌),新顺济大桥、浮桥旧桥(目前已垮塌)、新浮桥(笋江大桥),黄龙大桥及福厦高铁晋江持大桥,位于洛阳流域下游有闻名天下的旧大桥~洛阳桥(也叫万安桥)目前为风景旅游区为步行桥,新的洛阳大桥,后渚大桥,还有漳泉铁路洛阳江特大桥。
中国的桥很多,桥是连接两个地方运输、交通,是智慧与才能的体现,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桥在泉州非常的多,尤其是石桥,大到跨海大桥,小到内沟桥,数不胜数。
在中国比较出名的石桥,泉州就占了三个
一、洛阳桥
洛阳桥也叫万安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与广东的广济桥、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齐名,是最早的跨海石桥,由当时的知州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阳桥并不是在洛阳,而是在泉州的洛阳江上,故名洛阳桥。
泉州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拥有这些头衔,可见古代的泉州地位非凡。古桥作为历史印记的一部分,泉州固然少不了。泉州古桥众多,如顺济桥、石笋桥、金鸡桥、盘光桥、下辇桥、玉栏桥、海岸长桥、通仙桥等,最著名的是洛阳桥、安平桥。
洛阳桥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泉州洛江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洛阳桥桥长834米,宽7米。关于洛阳桥泉州有句俗语“站着像东西塔,卧倒像洛阳桥”,比喻一个人身材特别高大,体格非常健壮。
安平桥
安平桥又称五里桥,位于晋江安海镇,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不少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华丽的诗篇,如郭沫若所写的《咏五里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好汉魄力垂千古,劳动精力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自得谁能识,开拓荆榛第一条。
石笋桥
石笋桥又名“通济桥”,俗称“浮桥”,位于泉州鲤城区,如今已断废。曾是刺桐古城通往西南方向的乡村、同安、厦门、南安、安溪等县市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通仙桥
古桥:
1、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叫做“万安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2、安平桥(五里桥)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6年12月,福建省旅游***规划开发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批准泉州安平桥(五里桥)等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平桥(五里桥)成为晋江第二个、南安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顺济古桥(已倒塌,剩两个桥头)
泉州有哪些特别的民俗活动?
泉州的特色民俗其实很多的,感觉说不完,要介绍完也要慢慢的系统研究和整合了,所以我就来说说最近我刚参加的习俗之一吧。就是闽南传统习俗里面的“佛生日”,那么这个习俗是什么呢?
基本上在这一天,不少泉州还保留此民俗节日的农村里,村民会提前做准备,大扫除,洗碗筷、炊具,蒸糕炸粿,杀鸡杀鸭,正日子才是敬神明、宴客。一般是村民选好一个时间点,然后一起用扁担担着篮子装着敬拜的食物等去寺庙里,然后烧香、烧金纸,祈福放鞭炮。也有的村庄是自己在自家门口摆一张大桌子敬拜。结束后,晚上一般会宴请亲朋在自家摆上几桌热闹一下。
那么这个“佛生日”有何历史来源么?
有这么个说法, “佛生日”源于敬畏自然闽南地区的“佛生日”基本都是在农历八、九月,这是秋收的季节,廖榕光说:“‘佛生日’是古时‘报秋’的遗存,至今有几百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在清代。”
那么,古时为什么要给“佛”过生日?泉州民俗专家廖榕光解释,此“佛”非彼“佛”,“佛生日”的“佛”并不是佛教里的“佛”。中国本土衍生出来的是道教,佛教属于舶来品,古时的泉州是一个港口,其特殊地理位置导致这里的多元宗教混合并存。
道教的神明称“神”,佛教称“佛”,其他宗教又不一而足,然而对普通信众来说,这之间的区分并不明显,神佛太多,民间就统称为“佛公”。
都说“吃佛护佛,吃神护神”,普通信众信仰什么就会维护什么。而宗教为了生存、发展,争夺市场和“粉丝”,将宗教仪式世俗化,也就出现祭祀、超度等仪式。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农民尊重、敬畏自然,“佛公”又主宰自然,农民敬奉“佛公”,祈求风调雨顺。在以宗族聚居的闽南,一族“请”来一位神明保佑本族人,其他宗族见此跟风,为了显示其独特性,希望神明能“专心”保护自己一族,不同自然村“佛生日”的日子也就不同,“‘佛生日’是人们回报神明一年来的庇佑,是人们敬畏自然的结果”。
现如今的“佛生日”,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走亲访友的好机会,很多亲戚和朋友一年来各忙各的也很难相聚,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一来是一种延承老祖宗的传统习俗;二来是对于闽南的信众来说,祈求一年安平喜乐和心安:三来,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还是说亲朋好友可以借此机会联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