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舞流派代表人物?
资华筠 1950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历任中央歌舞团领舞、独舞领衔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
王亚彬 1984年出生于天津市,国家一级演员、舞蹈家、编舞、制作人。
黄豆豆 1***7年2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中国内地舞者,国家一级演员。
1. 身韵派,这个流派脱胎于中国戏曲和中华武术,最早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经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和李正一教授发扬光大,经典作品有《梁祝》 ,《黄河》,<木兰归>,<扇舞丹青>等 。
2. 汉唐派,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是以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汉唐乐舞的风范、魏晋文人的风骨以及明清以来各种戏曲中所蕴涵的古典神韵为支点所创建的,由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组织创立。经典作品有<踏歌>,<相和歌>,<采薇>,<惊鸿舞>等。
3. 敦煌派,舞蹈灵感源自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大量古代舞蹈姿态,它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复活”和创作出来的一个新舞种,创始人是高金荣教授。经典作品有<天女散花>,<丝路花雨>,<飞天>,<千手观音>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哪个节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描写元月十五夜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
原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吹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大约写在辛弃疾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全词着力描写了元月十五夜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先写灯会的壮观,如大地千树银花,天上星落人间。接写观众之多,特别是贵人多得“满路”。再反复渲染灯会的丰富多彩,姑娘们欢声笑语。
全词用的是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地推岀这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可见含蓄之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写的是元宵节的节日盛况。
元宵节又是上元节,汉文帝当年全城举火为号,诛灭了吕后一门,刘氏皇族得以重新掌权,为了纪念这个灯火通明的正月十五,便将这天定为举国欢庆,共赏花灯的日子。汉唐以来,一直实行宵禁,而女子一般也不出闺阁,但是在元宵、清明这些日子是可以出门的。
一旦沾了男女之风,各种***和故事就层出不穷。因为这是男男女女难得见面的日子,特别是在古代,要想在说媒嫁娶之前看见对方的尊荣,这些日子就是唯一的机会了。
所以元宵节是普通民众间最重要的节日,不宵禁,看花灯,游园会,还有就是去看心上人。
南宋已经不宵禁了,但是儒学理法严格,同样只有在这合法的万民同乐的日子里,闺阁女子才能名正言顺地出门来会情郎。所以元宵多故事,元宵多情诗。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便借了这种浮华热闹的场合抒发出不同一般的味道来。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些树枝上缠绕的彩灯,让人误以为一夜东风,催放了万千树花。烟花盛放后弧形坠落,如吹落***漫天星。一路宝马香车络绎不绝,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悠扬的音乐四处欢唱,空中的明月玉壶一样熠熠生辉,人们提着各种各样形状的彩灯,欢歌曼舞,笑语喧哗。”
“那些出游的少女们啊,精心打扮,头上戴着奇特的装饰,有粉彩,有雪白,还有黄金缕。叽叽喳喳地互相说话,掠过身旁引来暗香浮动。约我来的人儿呢?怎么还没到?不是说好了在街口等么。左寻右找,总是不见,无意间回首,她却在光影昏暗的地方看着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