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绘画艺术,国画可以“增添”素描,那么油画能否“丢弃”素描呢?
革油画命的运动是从第一世界大战后开始的,德国表现主义方式就是舍弃一切准确的形体描绘,用强烈的色彩和笔触表达画家的内心的苦难情感状态。在俄国革命前后1915-1925年之间,激进的俄国艺术家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已经在世界的艺术中扮演了革新的重要角色,创建至上主义或构成主义的绘画形式,作品完全抛弃了法国印象派的想法和风格,悦人的光线、明暗、结构等素描在作品中的架构,只用单一的油彩涂抹整个画面,让观众沉浸在一个深邃、冥思、静态体验之中。这时期的素描就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造型意义。
若说绘画艺术,大多数人都是把焦点放在油画和国画上面,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问题,油画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影响力的缘故,国画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问题来了:同是绘画艺术,国画可以“增添”素描,那么油画能否“丢弃”素描呢?
国画和油画同属绘画艺术,看似亳无关联,但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构图、线条、色彩、光影四者合一,才能给人良好的视觉效果,就像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都要有四肢和五官,中西方文化虽然不同,但人是活的,可以相互学习各自的文化,
比如,中国画“增添”了素描,这是将中国艺术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并不只是塑造“空间立体感”那么纯粹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宋代开始的国画就已经很清晰的体现了空间立体感了,更何况线条造型,本身就是物象的轮廓,有轮廓就有空间存在,这是常识,
言归正传,油画一开始也是没素描的,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才艺术家达芬奇创造了素描,从此之后,素描就是油画的一切基础了,对于油画来说,素描不只是为了塑造空间立体感那么简单,它是为了让物象的比例更加精准,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就是最后的说明,
我们都知道,绘画艺术是一种再现艺术,对现实世界的还原,自然万物都有生长规律、变化规律,这都是很神圣严谨的,素描对油画艺术的意义,也是为了说明油画注重“写实”的意义所在,自然万物有它的形态特征,无规矩不成方圆,素描就是物象的“规矩”,当油画艺术“丢弃”素描之后,对物象的空间立体感是没什么影响的,本身它还有线条存在,色彩存在(色彩可以塑造形象造型的),只不过,丢弃了素描,物象的比例就无法精准了,从某种程度上讲,油画艺术的宗旨就不够严谨了。
美术的百花园里盛开着各色各样的花朵🌺,油画不仅有写实主义画派,也有抽象派,印象派。国画里不仅有水墨丹青,也有点线面写意光影,其实中西绘画都在融会贯通,力求创新,因为大众的审美会疲劳,需要不断有新的***去养眼养心。
素描广义上讲,素描就是运用黑白手法去描绘事物,只要运用黑白灰去造型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称为素描。
- 狭义上讲,素描是西方绘画的基础,是运用黑白手法去表现空间体积的艺术形式。经常使用的工具是铅笔和炭笔以及各种可以留下黑色痕迹的工具,比如毛笔和笔墨留下的墨迹。
想必题主的问题是从狭义上讲,国画中运用了素描当中的体积空间等关系,使国画的意境当中出现了一定的体积和空间关系。
个人理解,这种画法就是换了材料的水彩画,只是运用了国画材料画出了水彩效果。暂且不谈这种手法的利弊,就这种方法而言,是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面里的。
写实油画当中素描的作用相当于人的骨骼,没有素描的支撑写实油画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在印象派及以后的油画风格中,虽说传统素描中的体积空间在其中的作用不大了,但是抽象出来的黑白关系和点线面是抽象绘画的骨骼,一副抽象绘画如果没有了这些关系,也就像人没有了骨骼一样没有力度。
总的来说,无论国画还是油画都离不开广义上的素描,也就是离不开黑白关系,以及点线面一些抽象元素,任何一个视觉艺术,都是由这些视觉元素构成。
国画与油画都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理论上讲都需要一定的素描基本功。
只是各有侧重点而已。
我从小习画,如今已四十余年。小的时候,也是从素描入手的,觉得画得像才是好作品,而像的前提要求就是造型要像,比例关系和明暗要符合描绘对象的自然特征。
但随着习画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进入到国画的领域。才别开洞天。中国画讲究的是多点***,而素描和油画则是单点***。在素描这个概念进入中国之前,其实国画也是非常注重写实和明暗,以及造型的,比如宋朝的工笔花鸟、人物和山水,其精细程度一定不亚于西方的素描及油画。
宋朝也成为了写实绘画的鼎盛时代。只是,那时候没有“素描”这个写实绘画的基础词汇,实际上,对于当时的画家来讲,他们掌握的写实技法与西方素描如出一辙,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
所以说,国画可以“增添”素描这样的表述并不正确。是古而有之,并非是当代才加进去的。
至于油画能否“丢弃”素描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西方绘画的基础。但不是每一位西方绘画的画家都严格按照素描的程式来创作。画油画的画家不一定学习素描,但他要成为油画的主流,那就很有难度。
怎样快速学会用自己的话写论文?
1、确定论文内容;2、主题确定后去网上打一个关键字进去,出现大量的你需要内容的文章,然后有选择的下载几篇;3、对下载的文章边看边摘录;4、摘录好后归类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将摘录的东西的主题概括出来变成摘要,正文分块写;5、最重要的是,这些摘录的语言要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自己的思考。
如何评价诺奖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一书?
在中国,名气最大的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受到特别的关注,他的作品不断被翻译出版。甚至连演讲集《我不是来演讲的》,也已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这本书,并非文学作品,但却颇具价值。
这部集子,选文涵盖了马尔克斯的一生,第一篇也是最早的一篇《责任学堂》,为1944年送别学长的演讲稿,作家时年17岁。最后一篇《敞开心扉,迎接西班牙文学》,为2007年的演讲稿,作家时年80岁。
早年的马尔克斯,害怕抛头露面,尤其害怕演讲。每次演讲都是苦役一般,勉强应承,战战兢兢。后来,他逐渐熟悉了自己的拘谨和紧张,继而,变得不再害怕演讲,最后成了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常在重大场合演讲,关注的领域,涉足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文学和哥伦毕业。
这二十一篇演讲稿,大致勾勒出了作家参加社会活动的轨迹,可视作马尔克斯的简要的传记资料。
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小说家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越多,***家自身的个性越是不鲜明。”如果我们只读《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很难对马尔克斯本人有所了解。《我不是来演讲的》和《活着为了讲述》等书,作为***家的自述文字,对了解其生平具有特别的参考。甚至对了解文学创作都极具帮助。
《敞开心扉,迎接西班牙文学》一文,讲了马尔克斯写作《百年孤独》前后的生活状况。当时,他与妻子梅赛德斯并无收入,还有俩嗷嗷待哺的孩子,生计维艰,连房租都付不起。左支右绌,勉强度日,幸亏房东的大度和帮助、出版社的及时回应,否则,真不敢想象作家的生活将会跌落到何种田地。
这部讲演稿中,涉及到了拉丁美洲的不少文化、政界名流,对读者的猎奇、学者的作家研究都颇有益。
且不说作家少年成名,一步步登上拉美乃至世界文坛巅峰。这本并非***的演讲集的部分篇目,堪称经典的短篇佳作。如《我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讲了作家编的一个故事。说村子里有个老太太,一天,突然有天觉得村里会有大难。儿子嘲笑老娘的胡思乱想,却被这种妄想影响了打台球时的状态,意外输了比赛。球友因而得知老太太的妄想,回家后,跟其家人提起,他的家人也被这种恐慌情绪裹挟,开始变得神经兮兮。老太太的妄想,逐渐变成了瘟疫一般的谣言,传遍了整个村子。终于有人不愿“等死”,开始逃亡,随后,大家跟进,整个村庄被遗弃。老太太的一句无心之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这个故事,形象生动,极富哲理,寓意丰富,不啻为一篇精彩的小***。
这本书并非十全十美。具备较强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演讲稿,纵然是马尔克斯这样的大作家,依然免不了单调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