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元曲,本是歌词,现代人知道原来的曲调怎么唱的吗?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中国古代就有乐谱。有记载并流传的为文字谱 后来演化为减字谱 工尺谱。现存中国最早的乐谱代表就是《碣石调·幽兰》。相传为孔子所做。流传于汉朝时期的古谱。是一种文字谱。还有很多流传下来的古谱。后人经过整理将其转化为现代乐谱。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当然流传比较广,传唱度比较高的。还是现代作曲家在原本乐句基础上重新作曲得到的。比如电影插曲《男儿当自强》。还有后人将古诗词谱上中国风的曲调。也变成一首优美的曲子。所以说情况很多种。
《诗经》、唐诗、宋词是古代音乐的歌词,有没有流传下来的曲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作者,苏轼,这首词是当作歌谱,被谱曲而广为传唱,词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应该说《诗经》是华夏最早的诗和最早的歌,借以咏志、抒***怀;唐诗宋词是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古人借用汉字抑扬顿挫的特点,以朗诵为歌,曹操的短歌行曰:歌以咏志;古代在没有确定五音记谱法之前,歌主要是代代传唱,像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精品词曲代代相传,不断地加以改进补充新的元素,直到出现了减字记谱和五音记谱,音乐才得以规范的传唱,到了简谱出现,把音高分为十二平均律,才把世代相传乐谱完整的记录下来。有很多经典名曲是没有词曲作者的,这说明是世代修订流传下来的曲谱,还有民歌也是如此。
古人“吟诗作赋”创作诗词歌赋,“吟”这个动作跟作诗紧密联系本身就带有“唱”的成分,加上押韵的规则,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作赋”主要是根据词牌填词,更是能够唱出来。现在的问题是古代记谱方法非常原始,以师徒口传心授为主。拿现在还在河北农村流传的工尺谱为例,记谱方法是按照“板”和“眼”记录节奏和音律,师傅“一板一眼”地教过徒弟才唱得出来,没有教过,即使有谱、“有板有眼”也唱不出来。现在留存的工尺谱主要是香会、道场音乐,跟古代诗词歌赋的唱法还有很大不同。儒家传统经典的“五经”中,记录乐理的“乐经”已经失传,应该跟“口传心授”有关。挖掘古代诗词歌赋的“板眼”,直至复现“板眼”的乐律,1930年代的赵元任、李叔同等先辈作过努力,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