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阴秋畅是名画吗?
没见壁画图片,不好评论,估计是民间画工画的壁画,至于图上题的桐阴秋畅,这是历来画画者喜用的题画用语,我想画上一定有梧桐树,是画的秋景图,你随题的那幅画就是上海名画家张大壮画的,也题桐阴秋畅四字,梧桐树下两株秋菊盛开,畅,畅快、舒畅之意。题桐阴秋畅的花鸟画也曾见过几幅。这四字给人感觉还是畅快.舒心的,而历代诗人写秋的诗大多都是悲秋的情绪,悲秋是中国历代文人的不变的情结,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清诗莫不如此,而画画中这种情绪不明显,这是很有意思的事。
就从您提供的图片来看,署名为“大壮”。
“大壮”即张大壮(1903—1980)浙江杭州人。原名颐,又名心源,后更名大壮,字养初,号养卢,别署富春山人。章炳麟(太炎)外甥。与江寒汀、唐云、陆抑非合为现代四大花鸟画家,被合称花卉画的四大名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国画院画师。
从名头来看已经很不简单了,他的作品被各大美术馆争相收藏,现在各个拍卖网站上都有拍卖“桐阴秋畅”,价格也都不低。由此可见“桐阴秋畅”当然是名画了。如果您的这幅作品是正品,那么恭喜您,您获得了一幅好作品,请好好收藏吧!
仅从附图上看作者为“大壮”,如是出自海派画家张大壮之手,还是值得收藏。比对字迹和印章又不是很开门。但无论作者是谁,单从此画用笔老到,构图着色均好,应不是出自俗手。这么看也是值得收藏的。
谁知道《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处境?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
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
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