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艺术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既指出了当前艺术发展的方向,也指出了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需求,折射了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从物质幸福到精神幸福的强大指向。物质幸福,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得到的最大福祉,吃饱穿暖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对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是人民群众吃饱穿暖的又一“大餐”。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正是这份大餐的“快餐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艺术的作用不可替代,艺术工作者大有可为。
但我,艺术要成为人民群众的“快餐”、“美餐”,这不是靠金钱买来的,也不是一阵风可以刮来的,而需要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深刻感受人民群众对精神快乐的真正需求。街舞,是时下最流行的群众***活动。艺术工作者要善于从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寻求灵感,以了解群众的精神寄托,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物质幸福、精神幸福,这是人民群众的心里寄托和灵魂寄托,在物质幸福得到满足时,人民群众一时找不到精神家园,有的成为了金钱崇拜者,有的成为了宗教的俘虏,甚至有的加入了邪教,这些都与艺术作品的庸俗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不等于精神快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艺术工作者的时代重任和职责所系,必须具有坚定的担当精神,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物质幸福是精神幸福的基础,精神幸福离不开物质幸福的支撑和保障。广大艺术工作者在搞好自己创作的同时,要引领和带动群众的创作热情。记得小的时候,虽然家里穷、村里穷,但村里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并不匮乏,扭秧歌、唱地方戏都是群众喜欢和经常见到并参与其中的乐事、喜事,但到了90年代后,群众富了、村里富了,但群众性艺术活动却越来越少了,这就导致了群众的精神食粮出现了“***”。对于艺术而言,也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的怪现象。热,是文艺作品增多了;冷,是人民群众离文艺越来越远了。因此,艺术工作者要眼光向下看,真正走入群众、走入基层,吸取能量,发散能量,这样才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艺术真正为大众服好务。
首先艺术是人民创造的,所以也要为人民服务。
无论艺术还是其它,一切都是由人民创造,其目的还是要反哺于民的,从远古的仰韶文化陶器纹案,到殷商的甲骨文,战国的编钟等等无不充满着劳动人民对艺术的热爱,艺术是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艺术在全世界各阶层各行业以多变的方式广泛存在,音乐会是需要人听的,书画展是需要人欣赏的,球赛是要人们观看的,总之艺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抛弃了广大人民群众,艺术也将上人去存在的意义。
艺术和人民是天生不能分开的共同体,二者相辅相成,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艺术应该服务于人民,这句话我更喜欢理解成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艺术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把握生活中的鲜活与具体,升华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如果艺术不能与人产生共鸣,那就丧失了艺术的本质。
近些年来,在艺术发展与传播上,很多人进入了一个误区,觉得艺术是高高在上的,小众的。能被大众认知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非常低劣的艺术。就好像近年来有一些文艺片,得到的评价并不好,更有很多人看完之后觉得不知所云。我觉得不管是以什么样的表现方式都好,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人感知感悟。
就拿《霸王别姬》来说,这是一本不论何时都值得一看的好书,以及一部时隔多年都值得再看一遍的好电影。
一个人物的刻画,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生长环境,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人物所下的每一个决定,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都深刻的反映出人物追求和社会现状。
好的艺术,是能够以小见大的,是能够贴合普罗大众的生活出发,来提升人的思想和觉悟的。 所以个人认为,艺术是具有传播性的,而不是用来孤芳自赏的。艺术能带给我们的,是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美好的事物终究是美好的,但能引导人们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