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诗、宋词是古代音乐的歌词,有没有流传下来的曲谱?
应该说《诗经》是华夏最早的诗和最早的歌,借以咏志、抒***怀;唐诗宋词是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古人借用汉字抑扬顿挫的特点,以朗诵为歌,曹操的短歌行曰:歌以咏志;古代在没有确定五音记谱法之前,歌主要是代代传唱,像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精品词曲代代相传,不断地加以改进补充新的元素,直到出现了减字记谱和五音记谱,音乐才得以规范的传唱,到了简谱出现,把音高分为十二平均律,才把世代相传乐谱完整的记录下来。有很多经典名曲是没有词曲作者的,这说明是世代修订流传下来的曲谱,还有民歌也是如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作者,苏轼,这首词是当作歌谱,被谱曲而广为传唱,词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吟诗作赋”创作诗词歌赋,“吟”这个动作跟作诗紧密联系本身就带有“唱”的成分,加上押韵的规则,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作赋”主要是根据词牌填词,更是能够唱出来。现在的问题是古代记谱方法非常原始,以师徒口传心授为主。拿现在还在河北农村流传的工尺谱为例,记谱方法是按照“板”和“眼”记录节奏和音律,师傅“一板一眼”地教过徒弟才唱得出来,没有教过,即使有谱、“有板有眼”也唱不出来。现在留存的工尺谱主要是香会、道场音乐,跟古代诗词歌赋的唱法还有很大不同。儒家传统经典的“五经”中,记录乐理的“乐经”已经失传,应该跟“口传心授”有关。挖掘古代诗词歌赋的“板眼”,直至复现“板眼”的乐律,1930年代的赵元任、李叔同等先辈作过努力,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作者,苏轼,这首词是当作歌谱,被谱曲而广为传唱,词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词的曲谱现在还在吗?在古代怎么唱呢?
谢邀。
宋词曲谱现在依然存在。但极其稀少。
例如:出自宋朝官谱的,王骥德《曲律》卷四抄有《乐府大全》林钟商一调《娋声谱》和《小品谱》。但并不完整,只是其中的三个小节。
《娋声谱》没有配词,可能是乐器谱。《小品谱》有谱有词,应该是演唱之谱。
真正有谱有词,且乐谱(声乐),词谱(字音),都完整保留的,唯数姜夔的十七支自度曲工尺谱。
这十七支工尺谱的记音形式和《事林广记》七谱,《乐府大全》三谱是相同的。在整个宋代都很通行。然而经过元代的文化破坏、明代的乐律改革,清人已经不能完全掌握。
清代数代大学问家如凌廷堪等潜心研究,姜夔十七支工尺谱的谱字,基本上得到了辩认和校正。但对其中表音节拍眼的符号,认识不一。